为促进新时代特色小 (城) 镇健康发展, 应以打造供给侧小镇经济为主线、以产业建镇为核心, 促进文化、旅游、社区协同发展, 从时空维度和发展目标来科学确定小镇发展方向和建设主体, 以小镇产业自身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小镇产业基金, 以产业驱动为起点有序补充小镇功能性短板, 果断放弃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小镇建设计划。
1 立足实际, 瞄准目标, 科学定位小镇发展方向和建设主体
首先, 立足实际, 从时空维度出发定位小镇之“魂”。深度挖掘小镇自身资源特色, 探索其时空维度核心, 大力整合产业资源, 在具有“厚实”产业市场基础上推进特色小 (城) 镇建设。可以基于代表过去的历史文化属性, 建设以展现古城、古墓、古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类历史小镇, 以纪念历史名人、重要事件为抓手的传记类历史小镇, 以传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类历史小镇, 以呈现悠久自然及人文景观的风情类历史小镇。可以基于新时代创意产业属性, 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新生态为体系的文创经济产业小镇, 以一二三产业联动为新动能的促进城乡融合的现代多元产业小镇。还可以基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 构建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小镇, 以国家各种新兴政策为试点的战略化产业发展小镇。
其次, 瞄准目标, 在“目标导向”下从“问题导向”入手, 确立小镇之“志”。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特色小 (城) 镇亦是如此, 虽然可以有效地将“产、城、人、文”等根本要素有机融合, 却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从解决问题出发树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根据不同小镇区域内具体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级的目标就是改善民生及经济, 中等层级的目标是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较高层级的目标是区域带动经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当前中低层级目标的特色小 (城) 镇较多, 具备高级目标的特色小 (城) 镇较少。
最后, 科学定位, 从小镇发展主体塑造小镇之“型”, 以投资运营能力为准绳选择建设主体。全国特色小 (城) 镇众多, 但对照国家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要求, 真正满足条件的却是凤毛麟角。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不能科学地从时空维度出发确立小镇建设的类型;二是建设主体选择失误。前者是因为定位不准, 宏观战略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后者是因为被大量的所谓特殊项目公司所误导。事实上, 可以从结合“大城市疏解功能、产业资源特色和城乡服务载体”三个方面构建“卫星镇、特色镇和综合镇”。也可以根据小镇局域环境构建“市中镇、市郊镇、镇中镇、园中镇”。同时, 国家也明确要求要选择具有投资、建设和运营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建设主体, 而不是随便委托一个简单的项目公司来“打包”投资、建设、运营。
2 重视主导产业自生能力, 大力发展小镇产业基金
首先, 避免仅靠政策优惠来培育特色小 (城) 镇。相关研究表明, 市场“厚实”程度仍然是特色小镇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政策对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 要果断摒弃仅凭优惠政策来吸引特色小镇投资的建设思路, 因为这样的特色小镇很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其次, 创新金融为特色小 (城) 镇带来新的活力。目前市场上众多的特色小 (城) 镇, 更多的还是延续传统地产投融资模式, 并没有有效地把特色产业的植入、培育同特色小 (城) 镇的发展与创新型金融有效融合, 这也是为什么特色小 (城) 镇极易出现房地产化倾向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未来特色小镇建设的金融收益项目中必须具有产业收益和服务收益才能获得持续的投资动力。
最后, 大力发展小镇产业基金为特色小 (城) 镇提供坚实助力。产业基金的本质不是资金的拆借或所谓的“名股实债”, 而是起到优化产业组织、整合产业资源、扶持产业运营,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特色小 (城) 镇的建设初衷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实现地方产业复兴和发展是大力发展小镇产业基金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 小镇产业基金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小镇产业资源整合和运营能力, 围绕产业核心, 通过基金赋能, 打通产业上下游, 从而为服务整个特色小 (城) 镇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3 以产业带动文化、旅游、社区协同发展, 有序补齐小镇功能性短板
首先, 特色小 (城) 镇应成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功能性平台, 是具有产业、社区和文旅元素的综合性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其重要愿景是构建一个新型产业社区综合体。因此, 必须以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核心产业作为发动机, 并兼顾文化传承、旅游消费、生态保护等功能。
其次, “四位一体”平衡发展避免产业优于社区的观念。地方政府更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经济指标, 同时为了避免特色小 (城) 镇向纯地产开发属性偏移, 现阶段的特色小 (城) 镇开发中社区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优质的产业和优质的社区相辅相成, 是人才链、技术链、文化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社区相比产业对于小镇来说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优质社区作为特色小镇的配套支撑, 小镇建设有可能重新回到传统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老路上。
最后, 应该抓住问题核心有序补齐小镇功能性短板。特色小 (城) 镇经营至少要具备四个能力, 即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能力、产业运营能力、人才汇聚能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能力。不同小镇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短板, 有效介入痛点、有力解决问题、有序补齐短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可以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发力来解决, 产业运营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来解决, 人才汇聚能力可以通过提高产业及软硬件配套吸附能力来解决, 生态宜居短板可以通过强化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生活和智慧小镇建设来解决。
4 审时度势, 宁缺毋滥, 果断放弃一些不具备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小镇计划
首先, 需要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特色小 (城) 镇培育理念, 避免小镇建设概念化和庸俗化。坚决放弃已被时代淘汰失去生产及生活意义的文化、产品、技术, 确被冠以传承匠心之名所打造的小镇计划;坚决放弃以极具历史非议色彩的人物、事件等包装打造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镇计划;坚决放弃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利用互联网或新兴政策概念混淆视听的小镇计划。
其次, 秉承宁缺毋滥的态度, 不能违背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初衷, 避免小镇概念同质化和低端化。坚决禁止一些地方不顾实际需求、跟风建设, 一哄而上、千镇一面, 务必避免任意产业或文化加上现代餐饮、住宿、商业街等配套服务就是特色小 (城) 镇的错误认识。小镇产业不仅要注重特色, 更要注重高端, 即传统产业的高端方向或高端产业才有能力撑起小镇的未来。
最后, 客观认识城市和区域现有资源的缺陷与不足, 果断放弃不具备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小镇计划。建议马上停止没有产业基础的小镇计划, 停止仅靠土地溢价维持运行的小镇计划, 停止存在生态破坏可能性的小镇计划, 停止定位错误或发展目标过于功利的小镇计划。事实上, 通过行政评测或自查放弃或停止一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项目, 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稳步推进低碳智慧特色小 (城) 镇的重点任务。(作者:张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