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经营主体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多数经营企业小、散、弱, 缺乏品牌管理和规划的经验, “诸侯割据”现象严重, 形成了“低质低价”的先入为主现象。全省注册商标数呈增加趋势, 但所占比重仍较低。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例, 截至2016年, 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和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占河北省合作社的比例分别为2.96%、1.77%和2.10%;拥有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和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占家庭农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30%和1.38%。新型经营主体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但受资金、劳动力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经营主体建设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品牌难有大的作为。
2 品牌价值与发达省份仍有差距
全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基数不小, 但品牌知名度和带动作用不足。一提到苹果, 首先想到山东烟台;一提到大枣, 首先想到新疆。而河北省在全国有影响力或被人熟知的农产品原产地较少, 范围也仅局限于当地和省内, 销售仍以简单的批发、零售等传统模式为主。2017年, 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中, 河北省迁西板栗、宣化牛奶葡萄、平泉香菇、宽城板栗全国排名分别为84位、99位、161位、176位, 品牌价值相加为67.61亿元。而山东和河南入选前200名的分别有34个和6个, 其中, 仅第3位的烟台苹果和第8位的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就已高达131.95亿元和59.91亿元。
3 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全省每年农业标准的申请量都居首位, 但针对性、适用性不足, 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够。受经营主体、劳动力结构、传统习惯影响, 全省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仅占总量的2.96%。虽注重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但落地执行不够。有的只注重产前、产中标准的实施, 忽视了产后标准的实施和监管, 加之第三方检测缺失、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 为“问题”农产品留出了空间。
4品牌营销能力不强
农产品虽总量较大, 但初级品多, 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的农产品少, 加工率仅有40%左右, 加工增值率在70%左右, 与发达国家加工率80%以上, 加工增值率300%以上相比差距明显。生产经营者市场营销观念落后, 产品品质虽与众不同, 但销售廉价, 销售量小, 质量与效益不成正比。例如, 沧州特色产品金丝小枣因经营和管理不善, 市场已难见“踪迹”, 虽注重品牌的创建, 但忽视了品牌的扶持和监管, 品牌传播渠道单一, 品牌空间狭小, 在市场上有“名”无“份”或无“名”无“份”, 无名难得有位, 中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