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农民创业能力, 需要提高农民创业培训效率。基于此, 为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要不断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而科学地对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加完善的创业培训, 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意识, 为农民创业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吉林省农民创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了完善吉林省农民创业培训机制的对策。
1 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层次不明晰, 知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 农民普遍具备的特点是文化水平受限、接受水平受限, 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因此, 在创业培训中难以统一, 教育目标难以实现。虽然部分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了分层培训, 但培训内容较为一致, 导致不同综合素质的学员有不同的培训结果。不同需求的学员接受一致的培训内容, 有可能会打击学员创业热情、参与培训的激情。除此之外, 农民创业培训课中的部分学员属于农业能人、农业高级人才、农业合作带头人、农企带头人等, 此类人群与基层农民有一定的差异性, 部分培训机构为提升培训效益将此类人群作为主要培训对象, 打击了基层农民的创业热情与学习激情。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 大部分培训机构具有较为完善的培训内容体系, 但缺乏恰当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时间等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 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虽然部分培训机构选择多媒体方式对学员进行教学, 但教学过程、内容仍缺乏新鲜感, 学员主动学习热情较弱;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 部分培训机构的主要授课内容以部门要求的技术知识、政府农业政策为主, 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规避、营销策略等专业知识的培训, 而此类内容农民需求更为迫切;三是缺乏具体而系统的授课后的跟踪服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 培训机构常以授课为主要内容, 完成培训后缺乏后续跟踪服务, 大部分后续服务仅以培训讲师回答农民问题为主, 创业实践内容缺乏有效的教学跟踪服务。
1.2 参训学员观念落后, 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农民受多种因素限制, 仍有一定的小农思想, 仍坚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过分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农户以进城务工来维持生计, 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户即使在城市务工也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 种种因素影响了农民对创业的认识, 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户缺乏对创业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对创业形式担忧, 往往缺乏创业的开创精神, 进而缺少对创业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缺乏主动性。部分农民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尝试创业的勇气, 或是创业形式较为单一, 难以形成多领域创业联合, 不愿参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 这大大限制了农民创业发展, 使农民创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除此之外, 由于缺乏对市场的感知力与洞察力, 农民创业往往缺乏对时机、机遇的把握, 导致创业成功率大大降低。
农民创业过程中, 受多种因素限制, 眼光较为局限, 因此极易受到自然条件、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往往一场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给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创业成功率受到影响, 农民创业热情大大降低。
2 完善农民创业培训机制的对策
2.1 加强农民创业培训的实践, 搭建农民创业的服务平台
创业培训需要与实践培训相结合, 在创业实践前, 需要组织农民进行实践考察与训练, 组织农村创业代表进行跨区域考察, 学习经验, 进行交流, 了解不同区域的市场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状况, 结合自身需要撰写考察报告, 进而增强创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 可选择设计模拟创业实习模块的方式, 对创业教学进行实践训练, 了解农民的想法, 结合农民意愿设置创业训练项目, 模拟训练, 引导农民体验具体实训过程。
对城乡闲置土地进行充分利用, 结合调查结果, 分析农民创业需求, 强化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 组建创业市场, 构建创业基地, 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平台。利用多媒体载体整合资源, 打造具有服务功能的返乡创业园。充分利用限制厂房、闲置土地、闲置器械等丰富创业园, 积极吸引在城农民返乡。引导、支持地方整合创业“种子”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发挥早、中期创业企业的带头作用, 形成品牌文化、链条企业, 构建创业园, 聚集各项创业要素, 控制创业成本, 为农民创业提供便民服务。通过联合农产品加工业、农贸市场、合作社、乡镇企业等构建创业实训基地, 利用网络平台, 组织开创网课教育平台, 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知识, 积累创业经验。积极运用电子平台, 开创电子商务, 组建物流集散中心, 拓展创业新途径。
2.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
以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提升农民的创业意识, 引导农民重视创业,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创业难题。在此背景下, 可对培训机构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授课时间安排, 根据农民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 安排长期、短期等培训方式, 通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使农民可及时应用所学知识与技术, 及时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带着问题参加再培训, 如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 切实解决农民创业中的难题。
对农民创业培训内容进行规划时, 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增加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保证创业培训课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在培训过程中, 要重视对农民的了解, 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进行分类, 采用分层式培训法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完成培训后, 需要及时对学员进行跟踪调查、电话回访, 及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可组织专门小组进入基层, 走向学员家中, 了解真实情况, 跟踪指导服务。
完善后续跟踪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对农民难题的解答、农民培训建档等内容上, 而是需要根据农民的创业具体情况进行后续跟踪, 建立考核机制, 了解农民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情况, 为是否需有进一步教学培训提供参考。整合部门, 发挥合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等基层力量,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 及时准确地传播创业信息, 科学引导学员的创业行为。
2.3 整体联动, 努力构建农民创业培训的系统工程
农民创业培训, 需要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高效利用不同方面的力量, 整合资源, 构建全面的创业培训系统工程。对此需要做到:一是重视整合师资资源, 培训专业的创业技能, 同时向农民培训生产技术、创业方法、创业能力等, 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优化培训, 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在培训过程中, 拓展培训业务领域, 向农民传递生存技能、项目选择条件、企业管理技巧等多种知识。此时, 需要整合地区生产科研机构、教育教学及相关单位等资源, 挖掘具有潜能的教师, 拓展教师资源, 丰富创业培训体系;二是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重视创业辅导, 选择有专业经验、创业成功的农民、企业家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三是整合部门资源, 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 有效协调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工作, 完善申报、登记等环节, 落实减免政策、简化办事流程、增加资金投入、整合资源, 有机结合农民创业培训与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减免税费、跟踪服务等内容, 打造完善的农民创业培训体系。
3 结语
通过有效的实践分析, 明确了吉林省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开展的对策, 作为相关研究人员, 要不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政策, 不断创新农民培训工作, 才能有效保证乡村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者:刘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