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村人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7-02  点击:7114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乡村人才建设, 结合乡村人才的主体构成, 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村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从而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 意见指出以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点, 要以服务、凝聚、培养青年人为切入点, 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乡村人才建设, 结合乡村人才的主体构成, 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村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从而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川西藏区贫困村乡村振兴困境,川西藏区贫困村乡村振兴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对比乡村, 城市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便捷的出行方式、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平台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因此, 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如何让外出的农民愿意回到乡村发展、如何吸引有识之士到乡村建设乡村以及如何稳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建设, 只有做到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才能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当前乡村人才建设中仍存在着些许不足, 为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确立切实可行的乡村人才建设路径十分必要。

        一、乡村人才的主体构成
        (一) 本土大学生
        适龄青年因求学而离开家乡, 学业结束面临就业时, 大多数人会权衡留在城市或回到乡村的利弊, 对比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发展平台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 从而做出留在城市或回乡的决定。每个人都有乡土情节,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的主体, 对乡村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并非不愿回到乡村, 只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回乡提供了政策保障, 提供了更多的在家乡施展自身技能的平台。

        (二) 专业型人才
        专业型人才是指具备某项技艺的农民, 如掌握农业种植、渔业养殖、森林保护技能的人。在乡村发展中一些掌握了农业或林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 在乡村待久后会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而放弃在乡村现有的职业, 从而导致乡村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三) 村干部
        村干部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另一种是大学生村官。前者多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人, 他们的影响力并非来自组织的任命, 而是来自于当地村民的拥护。他们了解当地的乡村民俗, 对当地的资源、以及发展经济的模式都很清楚, 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后者为优秀的大学生, 既拥有建设乡村的热情又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 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乡村人才单向流出成为趋势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以求学、务工或其他方式离开乡村, 涌入城市, 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城市无论是在薪资待遇、发展环境和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都比乡村更具有吸引力。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 黑龙省2000年、2010年、2015年、2017年城镇与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1.9%与48.1%、55.7%与44.3%、58.8%与41.2%、59.4%与40.6%。[3]伴随的大量的乡村人才流入城市, 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乡村人才的流出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由青壮年转变为留守老人或以妇女为主, 因其须承担繁重的家务活、农活, 没有时间学习新型农业技术, 在较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以粗放经营为主, 对农业的投入意愿降低, 其次即使有人学习了新型农业技术, 也有可能走出乡村并放弃所从事的乡村事业, 导致乡村人才队伍结构极不稳定。
 
        (二) 乡村生活及发展环境相对较差
        流入城市的乡村人才普遍为素质较高的人, 一旦“走出去”往往就“回不来”。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 黑龙省2000年、2010年、2015年、2017年城镇与乡村在就业比重上数据分别为45.2%与54.8%、48.8%与51.2%、52.6%与48.5%、53%与47%。[3]农村产业发展环境不佳, 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交通、能源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滞后, 缺少良好的就业平台, 这些都是导致乡村人才离开乡村的原因。对比城市而言, 一方面农村发展机会相对较少, 乡村人才存在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另一方面, 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滞后, 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文化氛围, 而城市则拥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观念、更为优质的生活条件,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乡村人才愿意流向城市并留在城市。
 
        (三) 乡村人才建设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乡村人才的长效统一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乡村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缺乏一定的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央虽然出台了很多关于“三农”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 对“三农”问题愈加重视, 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也大幅增加。但长期以来, 黑龙江省关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的相关文件都是直接转发中央文件, 没有考虑到自身地区的特殊性,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建设的建议
        (一) 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人具有能动性, 会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自己的事业、居住地等。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 农村人才的单向流出势必会使农村的优质人力资源沦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使得农村发展变得更滞后, 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建立引导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来引导人才流动, 从而使更多的人才不仅仅选择到城镇发展, 也会选择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城乡间人才良好的双向流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本土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以及施展自身技能的平台, 也能吸引来自城市的居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通过为人才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 吸引城市的人才选择流向农村, 实现良好的双向流动局面。
 
        (二)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娱乐方式匮乏是造成农村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在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发展平台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上较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留在乡村, 就需要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水电、交通、网络和垃圾处理等。通过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此外, 需要营造吸引人才回乡创业的良好就业环境。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 做到培养本土人才, 运用乡愁情怀来使外流人才回流, 这样能更好的稳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 通过地区特有优势, 建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 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不离开家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除去农忙时间也可以获得收入, 提升了农民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也会加强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通过求学或务工的外出者, 在学有所成选择就业的时候, 会将回乡作为一种选择, 政策的保障以及良好的创业环境会使他们有一片才能施展的空间。
 
        (三)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对乡村人才的管理应该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 设计评价考核指标, 健全从优秀的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制度, 激励乡村人才扎根基层避免拿乡村工作当“跳板”的想象。其次要提高乡村人才的软实力, 开展培训的知识不仅局限于农业知识还要开展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解读, 使人才充分理解政策, 扎根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作者:岳佳慧 姜涛)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下一篇: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好三大原则和八大关系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