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方法及应用途径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11-01  点击:214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结合绿道发展,关注乡村经济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链构造、文化传承保护等之间的连接,分析绿道与乡村产业带建设相结合带来的综合效益; 通过构建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评价体系对规划要素进行 “分层+叠加”,进而总结出一套结合绿道发展的

  绿道网规划已逐步融入城乡规划体系,其对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乡绿色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结合绿道发展,关注乡村经济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链构造、文化传承保护等之间的连接,分析绿道与乡村产业带建设相结合带来的综合效益; 通过构建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评价体系对规划要素进行 “分层+叠加”,进而总结出一套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方法及应用途径。

  随着十九大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产业发展问题备受关注,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各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差异、地域性差异等原因,我国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乡村发展依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不应只是单一农业种植和生产,而应推动乡村产业的统筹发展,注重乡村的生态和文化属性,开展乡村多元经济建设,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绿道作为一种特殊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其相互连接与交叉形成的绿色网络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将绿道建设融入乡村产业带规划中,探讨乡村产业带规划的新模式。

  1、绿道与乡村产业带规划结合的必要性
  本文中定义的乡村产业带,主要指沿城乡之间的道路、河流等带状自然地形上分布的农林产业带和服务产业带,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宗旨,构造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体现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特征,同时具有相关人才、科技、示范区等配套的产业体系,包括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农业产业等。

  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其基础内涵在于以产业带的形式加强乡村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溢出效益表现为促进乡村优势产业集聚和发展,引导产业的重组与更新,达成城乡供需平衡,缩小城乡差距。

  1) 集聚各类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绿道的线性连接功能,串联区域内分散的各类农业资源,以产业带的形式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构造农业产业链,引导乡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以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为纽带,形成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示范引导。

  2) 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乡村优美自然风光,依托乡村的农林牧渔产业、农业经营项目、乡村文化及各类农事活动,建立服务产业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乡村产业带结合绿道建设加强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利于打造沟通城乡的绿色纽带,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3) 城乡统筹发展,凸显社会服务功能。将产业、生态、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融入绿道建设,并进行有机联系,形成功能复合的网络体系,实现乡村区域生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多重目标,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通过构建乡村产业带网络,加强乡村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促进乡村优势产业集聚和发展,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
  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是一个目标多重、层次丰富的规划设计过程,研究的目的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是以人为主题的乡村,研究范围是广大乡村区域,其建成后将直接影响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满足多尺度、多功能的建设需求。首先,应通过对乡村产业带的规划要素进行分析,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乡村产业带规划的主要目标是统筹城乡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强调生态、产业、人文、交通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结合“千层饼”分析法,对涉及到的各类规划要素进行“分层 +叠加”,得到更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乡村产业带网络。最后,总结出乡村产业带网络指导选线研究与构建乡村产业带网络体系的应用途径。

  2. 1 规划评价体系构建
  规划初期需对区域的规划背景和乡村产业带的规划目标进行深刻解读,并开展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的资源调研和相关资料搜集; 相关资料汇总收集后,按照能被评估、易于获取、能代表要素特征等标准对各资源要素进行量化,并通过系统分析确立评价指标因子。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应注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境保护以及人文资源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多种需求,充分结合开发利用条件、社会服务功能、规划发展指数 等因素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和权重计算。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 ( AHP 法) 与模糊评价法 ( FCE 法) 对单个要素进行评价,确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其次,对所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即采用资源结构指数方法对产业和人文资源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资源节点的离散程度,从而确立需要连接的资源点; 最后,运用 GIS 评价方法计算资源节点的连通性与可达性等。在对资源节点进行评价时,由于资源要素所占权重较大,其对乡村产业带的走线影响也较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师、投资者、专家、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意见 ( 表 1) 。

  由表 1 可知,投资吸引力要素层中的预期收益所占权重最高,这与乡村产业带的核心目标( 促进产业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实力) 相一致;产业资源状况及土地利用规划是乡村产业带建设的基础条件,权重较高; 投资成本和休闲旅游经营价值是乡村产业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权重也较高; 资源集聚和优化潜力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景观塑造所占比重较低,这与乡村产业带建设中,休闲游憩只作为辅助功能发展的目标一致; 最后,乡村产业带的规划建设还需充分考虑政策法规背景和公众参与等因素。

  2. 2 规划方法
  2. 2. 1 分层构建核心要素
  在基础调研与相关资源收集后,在规划要素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将涉及的核心要素提取出来并转化为单独的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根据各子系统的不同功能特征,分层分析其规划布局策略与特色,并对各子系统进行分层构建。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主要涉及 4 类核心要素,即生态环境格局、产业资源、人文资源和交通。

  2. 2. 2 综合叠加,形成网络布局结构
  对上述 4 个子系统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论证后,再将 4 个分层构建的子系统进行综合叠加,经过保留、增强等过程,形成乡村产业带网络的整体布局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通过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将资源节点、线性布局和片状功能分区等进行叠加与调整优化,通过构建产业带网络将各类规划要素进行有机联系,形成合理的产业带网络系统; 运用引力模型和最小耗费模型方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评价,使叠加之后的乡村产业带网络的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从而构建乡村产业带的整体网络布局结构。

  2. 2. 3 比选网络方案与优化结构
  在初步构建的乡村产业带网络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结构分析法对产业带网络方案进行比选,在比选过程中不断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构建功能复合的乡村产业带网络。对各子系统叠加生成的产业带网络布局方案可采用网络闭合度 α、线点率 β、网络连接度 γ、成本比等指标进行评判。若在方案对比中发现已有的产业带网络结构方案不够理想,则需回到上一阶段对方案进行修正与调整,直至选出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优方案 ( 图 1) 。


图 1 乡村产业带规划方法流程图

  2. 3 乡村产业带网络的应用
  1) 构建系统评价体系,指导选线研究。对乡村产业带的规划要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量化各类规划要素,构建系统化的乡村产业带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对各类规划要素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影响乡村产业带选线的主要因素; 明确产业带需要优先串联的各类资源节点以及注重发掘潜在连接资源,使选线规划更加科学,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带的效益最大化。

  2) 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产业带网络体系。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等要素植入乡村产业带的建设中,依托产业带的线性连接和串线成网功能,将各类要素分层叠加,构建沟通城乡、农业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乡村产业带网络体系; 加强城乡供需平衡,拓展城乡发展与交流空间,以此提升乡村土地价值,发挥以“带”养 “乡”的作用。

  3、秀洲区乡村产业带规划实践
  秀洲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是嘉兴市主城区之一。秀洲区生境良好,区域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人文资源丰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考虑、人文资源缺乏有机连接等问题。秀洲区的现状及发展代表了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本文以秀洲区乡村产业带规划为例,探讨乡村产业带的规划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3. 1 秀洲区规划要素评价
  秀洲区农业资源丰富,区域北部主要有莲藕和渔业产业,中部多为粮油产业,南部为瓜菜水果产业; 秀洲区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且类别多元,分布在各镇,主要有名人文化、古迹文化、古桥文化以及美食文化。乡村产业带的建设,可以连接区域内的农业园区、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村落、湿地等要素,形成串联农业产业与人文资源节点的绿色产业长廊。通过对乡村产业带规划要素进行分析,确定产业带网络布局结构和布局策略 ( 表 2) 。


表 2 秀洲区乡村产业带主要资源要素类型

  根据上述各类规划要素的评价和权重计算可知,秀洲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投资吸引力较强; 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土地利用规划较为合理,农田资源丰富; 生境优美,水网发达,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乡村振兴政策推广力度较大,公众参与度较高。

  3. 2 乡村产业带网络布局与优化
  结合上述主要资源构成和各要素的评价与权重计算分析,将构建的生态层、产业层、文化层和交通层综合叠加,通过方案比选与反复验证优化,形成 3 条示范线 ( 湿地水乡、田园养生、科普体验) 与 3 个产业带网络片区 ( 湿地渔乡、田园粮乡、果蔬花乡) 。3 条示范线和 3 个绿道网片区通过连接区域内的农业产业斑块、湿地渔业斑块、乡村旅游地斑块、生态斑块,形成产业发展廊道、文化景观长廊、生态保护发展走廊和乡村交通枢纽并存的线性布局,使各类资源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初步形成秀洲区乡村产业带网络体系( 图 2) ,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城乡统筹建设。

  3. 3 规划布局策略与特色
  1) 构建目标和功能多元的乡村产业带网络。以乡村产业带为载体,串联秀洲区内的水产、粮油、林果、蔬菜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的集聚和优化发展,加强乡村农、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更好地实现乡村第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秀洲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沿运河廊道和 3 条已建精品示范线串联各镇历史文化街区、景区村庄、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节点,通过产业带建设使文化资源转变为可游、可观、产业化的区域优势产业。

  2) 探索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与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径。结合秀洲区土地利用发展规划,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开发建设强度和类型进行差异化的界定,确保各类用地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在乡村土地范畴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带的综合效益,构建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径。


图 2 秀洲区乡村产业带网络布局图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城乡绿色交通纽带。近年来,秀洲区各村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落后于城镇区域。通过乡村产业带的建设可以重组与更新乡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沟通秀洲主城区和 5 个乡镇之间的绿色交通纽带。

  4、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带规划不仅要体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功能,更应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等功能。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规划,要注重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政策背景等相互衔接,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乡村产业带网络。

  乡村产业带的建设目标是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构建结合绿道发展的乡村产业带评价体系,对规划要素进行 “分层+叠加”,总结出 “分层构建核心要素—综合叠加成网—方案比选与结构优化”的乡村产业带网络规划方法,并总结出乡村产业带网络指导选线与构建网络体系的应用途径。利用产业带网络的空间连接功能,将乡村各类产业、人文资源点等联系起来,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休闲经济,引导产业重组与更新,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通过将生态、产业、文化、交通等要素综合叠加,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和优化发展、城乡高效沟通、文化底蕴深厚的多功能乡村产业带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目标。(作者:李娜 徐文辉 李晓天)

上一篇:工业创意产业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方法及意义
下一篇:旧厂房的重构与再生:福州数字内容产业园改建项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