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首先概括梳理城市“中心 - 边缘”理论的基本要点,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程式化的转型规划策略。
1、“中心 - 边缘”理论的基本原理
1966 年,美国规划理论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核心 - 边缘”理论,用来解释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模式①。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 - 轴系统”,在探索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区域最优的空间规划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对城市规划布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 [2]提出“城市中心体系”,阐释城市不同中心构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重庆大学邢忠教授认为“边缘区”与核心区相对存在,“边缘区”的空间相关特征深刻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诸多学者在城市“中心 - 边缘”理论领域的探索,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及构成的基本规律。
1.1 城市“中心 - 边缘”的拓展演化规律
邢忠教授 指出,城市边缘区呈现出外向性特征,并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变化而变的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如图 4 所示,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在边缘区向外拓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呈现出一主多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如此便是城市基本的“中心 - 边缘”拓展演化规律。
图 4 城市“中心 - 边缘”的拓展演化规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 层次 - 系统特征
在杨俊宴教授的“城市中心体系”理论中,城市的空间体系可以分为主中心和副中心间的不同层次构成系统,诸如“一主多副”“两主多副”“多主多副”等结构体系。邢忠教授认为,边缘区与核心区相对存在,并在空间与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从“中心区 - 边缘区”的城市系统演变成“城市中心 - 区域中心 - 新边缘区”新系统的动态层次性特征。
2、转型规划策略
借鉴城市“中心 - 边缘”的拓展演化规律以及层次系统特征,提出转型规划的四步策略:战略核心布局、结构框架拓展、外部多维系统衔接、内部关联优化(图 5)。
图 5 基于“中心 - 边缘”理论的产业新城转型规划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 战略核心布局
城市层次系统的构成逻辑除了是空间结构的秩序组织之外,还是价值层面上的秩序组织 。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定位,并且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拓展,城市逐渐形成核心价值与外延价值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关联的价值圈。战略核心布局策略,即布局城市的核心价值圈,主要从核心价值定位和外延核心功能定位两个层面上入手操作。
城市核心价值定位,从区域与自身两个层面分析确定。区域层面上,应统筹分析规划城市所在区域、省份、经济圈等大环境与经济链条中的位置,进而定位在区域层级上的价值从属关系。在自身层面上,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产业、经济等价值特色,结合在区域层级上的定位,提出城市的核心价值。
城市外延核心功能定位,是在核心价值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为满足城市核心功能需要,进一步布局的外延配套核心功能。
2.2 结构框架拓展
结构框架的拓展是在战略核心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层次规划操作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构城市的骨干空间结构,如城市轴线、绿化框架;二是划分核心功能为多个功能组团。
2.3 外部多维系统衔接
外部多维系统衔接是在城市骨干空间结构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规划层面上的操作步骤。多维的外部系统包括交通系统、绿地系统、服务系统、公共设施等各个规划内容,并使它们较好地与城市空间结构衔接。
2.4 内部关联优化
内部关联优化是对规划功能的调整策略,目的是让某些组团,甚至具体功能用地作调整、升级,使之能与区域外及城市其他组团、功能形成链条或者互为补充。关联优化分为纵向优化和横向优化两方面,纵向优化是指内部功能与外界功能、需求的补充对接、调整;横向调整是指区域内功能的互通、互联,形成链条。通过这个步骤,让城市内部功能间的关联更为紧密和优化,从而激发城市的功能凝聚力与活力,发挥出城市的核心价值作用。
3、大连市产业新城转型规划实践
大连产业新城是在东北以及大连新的产业经济转型大环境背景下,原甘井子区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是东北经济振兴、大连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意义重大(表 1)。
表 1 大连市产业新城转型规划步骤(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1 全局层次上核心的功能定位
3.1.1 区域背景分析
在地理位置上,产业新城基地内横贯东西的道路为两条城市主干道和一条高速公路,城域高速公路与丹大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连通,可便捷去往东北各个城市;区域东端距离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最近仅 5km,距离大连北站只有12km,约 15min 的路程,因此连接至东北、全国乃至国际的交通极为便利。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迫切需要一个技术支持基地,能够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大连产业新城也被列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②;大连被国家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称号,大连产业新城承担基地起步区建设任务。
3.1.2 核心价值定位
在区域背景上,依托大连、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生态保护为前提,使产业新城拥有高端科技产业、国际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建成新型高科技的城市产业中心区,成为东北亚地区高端产业国际合作的新载体,努力把产业新城打造成辽宁沿海经济带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在大连市域范围上,由新城前往市中心地带只需 15 ~ 25min,沿土羊高速前往旅顺、金州新区,只需 0.5h 车程,处于大连 0.5h 经济圈的中心。随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州湾国际机场、大连市体育中心、大连北站选址渤海岸线,拉开了大连主城区北线开发的序幕,营城子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获利于大连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正在成为大连北线崛起的中坚力量;产业新城的发展定位要融入大连北线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带动北线整体升级的脊梁。
3.1.3 核心功能定位
产业新城核心功能定位为产业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三大板块。产业功能区主要规划布局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项目;城市功能区主要规划建设酒店、公寓、学校、国际社区、商务中心、文化娱乐和医院等生活和服务设施;生态功能区主要对西郊国家森林公园、牧城驿湖及水库、金龙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和开发,打造各种休闲健身主题公园,建设全国领先的生态示范区。
3.2 宏观层次上体系的结构拓展
在核心功能定位定位基础上,对核心功能进行骨架结构拓展,将产业新城规划为“一心、两轴、六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心,指地区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即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分别对接大连核心区和空港新区;六廊,即保证山海格局的南北向生态廊道;多组团,即相对独立、需统一配套的若干城市组团。
规划的两条发展轴线同时形成两条产业发展廊道,北侧依托空港新城,面向辽宁沿海经济带,积极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金融会展、滨海旅游等科技服务业;南侧与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联动发展,建设环西部森林公园高新产业带,积极发展动漫产业、品牌策划、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服务外包、森林商务、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3.3 中观层次上多维的设施规划
在上述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随后进行各个系统的具体规划,主要有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内容,本节以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规划为例。
3.3.1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依托基地内的景观要素,形成以水为脉、绿轴联动、点轴成网、生态共享等规划内容。以水为脉即结合现状水系形成 3.2km2的生态廊道、绿道;绿轴联动则通过生态廊道、景观绿道串联功能组团,并在组团之间提供本地植物和动物群连续的生态走廊;点轴成网将1.4km2 的城市公园、社区绿地、景观绿轴共同形成生态网络;生态共享是指结合水系形成组团内部绿道,为产业与居住提供共享开放空间系统,通过环状绿道将公园、公共交通、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串联实现。
3.3.2 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规划为“网络 + 放射”的城市轨道线网,和“内外两环 + 五横六纵”的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连通城区轨道和市域轨道,快速联系周边区域市域轨道 1 号线、10 号线,城市轨道4 号线。城市快速路网以沈海高速公路连接内外,以明珠路、旅顺北路、中华路、东龙路、前黄路、滨海路等城市主要干道,加强同周边区域交通联系。交通枢纽规划有营城子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高效衔接各种交通方式。
3.4 微观层次上产业的链条优化
产业创新内部关联优化重点在于产业结构与链条的优化。因此,将产业新城优化升级为一心、两带、两园的产业结构。一心是指片区级产业综合服务核心,对接区域内外的产业实际需求,提供集中的服务平台。两带是根据区内产业布局情况进行的优化调整方案,一带为北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一带为南部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带。两大专属园区则分为东西两园,西侧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层级,发展健康智慧产业园区;东侧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及高速,壮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形成先进制造业园区。
整体的优化原则为循序渐进,动态提升。近期仍以工业为主,壮大装备制造业、化工、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远期以科研、工业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工业升级改造。
在实施策略上,近期,西园以升级改造为主,优化产业门类,形成生物制药、化工优势产业集群;东园拓展规模,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远期,西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产业,拓展生物制药、化工等科研产业链条,辐射周边区域;东园培育机械装备研发基地。
结语
“中心 - 边缘”理论是城市研究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其中的城市拓展规律及层次-系统规律,提出了程式化的产业新城规划策略,并在大连市产业新城的规划实践中系统运用。通过实践证明,“中心 - 边缘”理论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隋长庆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