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 要突破高铁瓶颈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力打通高铁进出川大通道。为深入了解四川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情况, 近日, 四川省统计局服务业处对十余家轨道交通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座谈访问, 参会企业均为产业各板块中的尖端企业。
四川轨道交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
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 目前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00多家, 位居全国第二;已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装备制造等板块及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四川已建成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铁建重工西南产业园、眉山机械产业园, 形成了成都、眉山、资阳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 未来将发展为全省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是实现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
四川是西部大省, 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 但铁路运输线路长度不足5000公里, 尚未进入全国前十, 难言轨道交通大省。
多数产业板块优势明显
四川轨道交通在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优势极为明显。一是科技研发能力强大, 云集了中铁二院、西南交大、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从事轨道交通研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创新平台, 科技研发水平国际领先。二是勘察设计名列前茅, 拥有中铁二院、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知名勘察设计企业, 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三是工程建设实力雄厚, 集中了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二十三局、四川路桥、四川铁建等一批工程建设领域的骨干企业, 很好的完成了国内外众多大型项目的工程建设和工程总包任务。
市场需求旺, 发展潜力足
一方面, 轨道交通相关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黄金期。“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将完成投资230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完成投资2100亿元。到2020年, 全省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 (不含物流运输业) 力争达2200亿元。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沿线及辐射区将形成的庞大轨道交通市场需求, 为四川的相关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
轨道交通发展限制因素颇多, 需在产业层面多方发力
四川是西部重省、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西部物资集散地, 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 但铁路运输线路长度不足5000公里, 尚未进入全国前十, 难言轨道交通大省。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线路排名后列, 全国11个省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 四川只有700余公里, 而云贵两省高铁营运里程都达到800多公里, 广西更是突破1751公里。此外, 在产业层面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
缺乏合力拖累研发优势
设计研发是轨道交通领域的上游产业, 四川作为轨道交通研发设计龙头地区, 拥有包括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等在内的国内权威研发设计单位, 但在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上合力不足, 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对行业的扶持力度不强。如首条完全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和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中, 西南交大完成了磁浮列车系统的总体技术设计。示范线项目属于BOT模式, 要求参与企业必须从“设计—勘探—施工—运营—维护”全部承包。由于四川轨道交通产业板块间缺乏有机的组织和规划, 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共享, 加之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在项目落地和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导致该线在湖南长沙率先开跑。西南交大产业集团公司表示, 轨道交通项目没有独立的获奖体系, 如果申请有关部门的奖项, 往往只能选择交通类或装备类。这两类奖项与轨道交通关联性不强, 在评比上处在劣势, 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
建议加快优势资源整合, 建设完善产、学、研、用、投一体化联盟, 构建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一体化的创新型全产业链, 打造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集群优势。并加大力度支持四川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避免优质资源和优势成果流失, 大力扶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原创性成果在本地转化, 抢占新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
央地协同性较差导致制造短板
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表示, 过去政府对轨道交通央企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在归属和体制上的一些问题, 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 错过了在重大装备制造中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在轨道交通制造环节方面, 四川长期处于空白, 近年来虽有新成立的新都长客新筑, 但产能仅供省内地铁使用, 不对外省生产。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全国机车制造产业布局上话语权较大, 高铁等轨道交通制造主要集中在长春、株洲等地。建议能加强与轨道交通央企的战略合作, 补齐四川的高端装备制造短板。
安全维保产业亟待抢先布局
调研中了解到,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高潮已过, 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出台后, 轨道交通主干线及沿线建设预期将有所调整, 但同时轨道交通产业链后端的运营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维修、机车维护保障等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企业反映, 仅运营安全管理软件的一个细分领域, 就有近10亿元的产值。而四川本土此类安全维保环节企业较少, 研发立项、技术储备、人才资源、推广力度都较为薄弱。需继续充分利用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智力人才优势, 加大安全维保领域研发力度, 力争在全国轨道交通安全维保领域走在前列。
轨道交通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竞争也比较激烈, 四川省要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注重产业错位发展十分必要。要紧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规模养护维修周期的重要时机, 抢占轨道交通养护维修市场。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发展, 构建智能化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加强在高寒、高海拔、高温、艰险山区及海外等特殊环境铁路研究和磁浮、空轨以及山地轨道交通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研究。
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尚需完善
西南交大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产、学、研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不足。学校一些好的项目对教师、教授的职称晋升帮助很小, 难以吸引教师、教授参与。这些高层次人才在轨道交通方面拥有业内领先的知识和技术, 由于相关激励机制的缺失, 只能选择以个人名义与校外知名企业合作来换取更多的劳务报酬, 造成“人在交大, 成果没留在交大”的尴尬局面。中铁二院企业代表人也表示, 湖南省当年将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评为科技成果特等奖, 为此很多参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得到晋升, 打响了知名度。因此, 建议政府加强轨道交通产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适当把奖项评比向轨道交通产业倾斜, 积极打造属于我们四川省的国家级大师、院士等, 提升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