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基本情况
根据2016年11月编制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福州4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6.96km, 起于花溪北路站, 终于螺洲镇站, 均为地下线, 共设车站22座, 途经老城区至新城区, 建设工期为2017年12月—2021年12月 (全线洞通) 。下面以4号线杨桥西路站为例进行建设时序协同案例分析。
2.2 地铁及周边环境
(1) 车站情况。杨桥西路站规模为284 m, 位于杨桥西路与西洪路和江滨西大道交叉路口, 沿杨桥西路东西向敷设。杨桥西路规划红线宽40m, 西洪路规划红线宽18 m, 江滨西大道规划红线宽50m。该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 建设时间为2017—2021年。
(2) 周边环境。涉及的迁改管线有雨水、污水DN1000、给水DN1800、天然气、电力110kV、通信、部队专用通信共7种。
(3) 市政道路建设。北江滨路提升工程 (杨桥路) 计划于2016—2018年建设, 西洪路 (西二环—杨桥路) 计划于2020—2021年建设。
(4) 综合管廊建设。杨桥路沿线管廊规划于2021—2030年建设。
(5) 无相关河道、文物保护等其他制约因素。
2.3 设施建设时序的交织碰撞点
通过叠加地铁站点设计图和前述设施布置图, 提取其交织碰撞点:
(1) 洪山桥八车道通车后, 杨桥路与北江滨路口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道路建设和地铁建设时间交织, 各自平行施工对交通影响范围大, 交通易堵塞;不协同实施会增加保护措施费用, 并需按规定履行相应程序。
(2) 地铁建设需迁改站内多种影响管线, 各自迁改会延伸出诸多问题, 如占道时间长、重复破路、协调量大、造价高等。
(3) 综合管廊与地铁建设存在空间位置协调、易忽略相互影响增加费用和工期、交通影响、构造弱点等问题, 同时增加履行程序。
(4) 存在特殊管线, 包括2根DN1800给水干管 (与主体相碰) 、西洪路DN700给水管、杨桥路DN1000污水管、江滨路DN600污水拉管、杨桥路DN1000雨水管、4 900mm×3 100mm雨水箱涵、25孔军用通信管和18孔通信管。
2.4 设施协同建设方案
对交织碰撞点设施进行对应措施协同建设分析, 按照市政道路、市政管线、海绵设施的顺序进行协同, 并通过方案可行性分析、交通出行流量分析模拟等确定协同建设时序方案。
(1) 为保证疏导交通和避免重复建设, 对地铁围挡范围内北江滨路先简单处理作为临时便道, 待2021车站竣工后按规划标准恢复建设到位。
(2) 为便于地铁建设期间交通组织, 新增建设西河路连接支路 (杨桥西路—西河路) , 力争在地铁动工前竣工;加速西洪路 (西二环—杨桥路) 改造, 力争2018年建成 (原计划2020—2021年) 。
(3) 洪山桥八车道通车后, 建设下穿隧道可快速疏解城区内部交通, 导流西二环交通量至北江滨路和洪山桥至三环路, 将其提速为福州西向出城快速通道, 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因此, 建议结合该车站建设交叉口下穿隧道, 地铁车站与下穿隧道同步设计、施工。但该方案会下压地铁车站标高约3.0m, 且站位需稍作移动, 增加道路红线拓宽5.9m拆迁, 需进行专题研究。
(4) DN1000污水干管在站点主体结构南侧外围约4.5m, 为进入祥坂污水厂干管;雨水箱涵为金牛山片区排水主通道。站点施工需提前做好防护。
(5) 2根DN1800给水干管为福州西区水厂出厂干管, 承担供给半个福州城区的重要任务, 迁改影响非常大;且其管径过大, 若入廊将导致管廊断面过大;由于其所在道路红线仅40m, 现状道路上无大于2.5m宽的绿化带, 大断面明挖管廊困难;所在道路为福州城区西向骨架道路, 车流量大, 大断面管廊明挖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困难。需提前进行迁改方案专题研究。
(6) 所在路段规划有综合管廊, 晚于地铁建设。因道路红线宽度有限, 现状交通量大且路侧无绿化带, 建议将综合管廊建至北侧的金牛山公园及沃尔玛地块, 采用单舱型管廊, 给水、电力和通信管线入廊, 煤气管线不入廊。区间综合管廊结合道路改造施工。
(7) 对地铁线路经过范围进行详细物探, 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开展风险专项评估及专项风险设计, 核实需迁改的管线, 避免不必要的迁改及遗漏迁改。
3 结语
中机院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设施建设时序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了因两者建设时序差异可能导致的典型问题, 并提出协同应对措施, 使相关单位在地铁建设前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避免地铁建设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导致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减少因建设时序不同导致相互干扰和制约、造价增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