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4日,《马鞍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省联合审查会在马鞍山市召开,经与会代表和专家充分讨论,一致同意通过审查。此次审查标志着《规划》修订取得重大进展,为后续获批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规划环评公示、官方政策解读等权威信息,《规划》主要内容梳理如下:
一、规划基础框架:范围、期限与核心定位
《规划》构建了清晰的空间与时间框架,明确了港口战略定位,为长远发展锚定方向。
- 规划范围:覆盖马鞍山市行政辖区内的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芜太运河、裕溪河、姑溪河等)港口岸线及相关水域、陆域,涉及三区三县(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及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总面积4044.04平方公里。
- 规划期限:以2022年为现状基础年,设定2030年为近期水平年、2035年为远期水平年,与区域发展规划形成有效衔接。
- 核心定位:明确马鞍山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长江干线重要江海联运枢纽,是“水运安徽”建设的重要支撑、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重要补充,也是马鞍山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平台。
二、功能布局:“一江两岸、双核双旅、三主四支”体系
《规划》在维持现有港区划分基础上,优化形成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布局体系,强化核心港区引领作用。
- 总体格局:确立“一江两岸、双核双旅、三主四支”布局,即依托长江两岸岸线资源,以中心港区、郑蒲港区为核心引擎,以采石矶、江心洲两个旅游港区为特色补充,以慈湖、太平府、乌江港区为骨干支撑,辅以支流当涂、博望、和县、含山港区,实现全域港口资源高效配置。
- 核心港区功能:中心港区联动慈湖港区、铁路货站等设施,服务马钢等大型企业及高新区经济,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置中心;郑蒲港区重点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依托综合保税区和铁路专用线,建设皖北、豫东南地区大宗物流集散基地及综合保税物流中转基地,目前已开通至上海、太仓等班轮航线,正推进二期开发前期工作。
- 特色与支流港区:采石矶、江心洲港区聚焦旅游客运功能,契合区域文旅发展需求;支流港区则重点服务县域经济,承担矿石、建材等物资运输,完善城乡物流网络。
三、发展规模:吞吐量与设施建设目标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运输需求预测,《规划》明确了2030年、2035年两个节点的吞吐量目标及设施建设规模。
- 吞吐量预测:2030年货物吞吐量预计达1.7亿吨(含集装箱90万TEU、滚装汽车10万辆),旅客客运量50万人次;2035年货物吞吐量提升至1.9亿吨(含集装箱150万TEU、滚装汽车20万辆),旅客客运量翻倍至100万人次。货种结构上,金属矿石(2035年4900万吨)、矿建材料(4400万吨)为前两大货种,支撑钢铁、基建等支柱产业发展。
- 设施建设目标:到2035年,全港将形成318个生产性泊位,总岸线利用长度48607米,通过能力达2.42亿吨、174万TEU,占用陆域面积1374万平方米。其中长江港区177个泊位,承担主要货运及集装箱运输任务;支流港区141个泊位,重点保障县域运输需求。
四、岸线利用:集约高效与生态协调
《规划》坚持岸线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明确岸线利用规模及优化方向。
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度48607米,其中长江干流岸线29427米(已利用13620米、规划新增15807米),长江支流岸线19180米(已利用2374米、规划新增16806米)。岸线开发严格遵循与相关规划协调原则,结合水深条件、产业布局科学划分功能区段,同时通过环评审查强化生态保护措施,确保港口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
五、支撑体系:多式联运与港产城融合
《规划》强化基础设施联动与产业协同,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物流网络。
- 多式联运枢纽建设:规划构建三大多式联运中心枢纽——慈湖高新区+花山区、郑蒲港+和县、市经开区+当涂县,通过铁路专用线进港区、皮带廊道连接厂区等方式,强化铁水、公水联运功能。其中郑蒲港铁路专线(全长38.82公里)已建成投用,年拨付运维费超3500万元,助力“水铁联运、通江达海”。
- 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与合肥、省港航集团共建“飞地港口”,承接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等出口物流业务;深化与上海、宁波舟山等沿海港口合作,拓展集装箱航线;依托综合保税区形成“区港联动”模式,打造区域白色家电集散中心。
- 智慧与绿色转型: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现代物流体系,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无纸化操作,推进航道清淤疏浚提升通航能力,同时落实环保对策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与港口发展协调统一。
六、规划意义:赋能区域发展的战略价值
此次部省联合审查通过,标志着《规划》修订进入关键阶段。实施后,马鞍山港将进一步强化长江中上游与沿海地区的链接功能,为皖北、豫东南等腹地提供便捷出海口,助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港产城融合,推动马鞍山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水运安徽”建设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