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性资金的导向性、撬动性作用愈发凸显。2026年政策性资金项目谋划需紧扣国家战略导向,以“项目为王、五资并举”为核心,兼顾合规性与可落地性,既要精准匹配资金投向,又要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能有效破解地方发展资金难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2026年政策性资金核心政策导向
2025年以来,宏观政策持续释放“稳增长、补短板”信号。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资金重点投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货币政策方面,通过降准降息、创设结构性工具,为项目落地提供流动性支持,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2026年政策将延续这一基调,进一步强化“财政+货币”协同,重点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战略领域。
二、政策性资金项目谋划核心要点
当前政策性资金管理已从“被动争取”转向“主动谋划”,核心是围绕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规划,建立“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机制。具体需把握三大原则:
一是政策契合度,项目需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要求;
二是项目成熟度,新建项目需完成立项、用地、环评、节能等前期手续,在建项目需具备完整批复文件,确保资金下达后可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资金拼盘合理性,除政策性资金外,需明确地方配套资金、社会资本的比例,避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项目成熟度是资金申报成功的关键,需满足多部门审核要求:发改部门需出具项目建议书、可研、初设批复;自然资源部门需提供用地预审、规划许可证、土地证;环保部门需完成环评登记或批复;住建部门需核发施工许可证。此外,项目需避免“新建项目伪装改造”“投资数据逻辑矛盾”“同一项目重复申报”等问题,若项目法人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将直接丧失申报资格。
三、主要政策性资金申报实操指南
(一)中央预算内资金
支持30多个大项、100多个细分领域,不新增地方债务,对项目收益无强制要求,资金来源稳定。
申报需提前纳入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完成备案/核准/审批;申报材料需包含可研报告、用地规划文件、环评节能文件、配套资金证明;审核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专项支持范围、前期手续是否完备、地方资金是否落实,已完工项目不得申报。
重点专项有农业领域、生态领域、社会事业、城市更新,不同专项持续周期5-10年不等,如城乡冷链物流专项持续至2032年,生态保护修复专项持续至2028年。
(二)超长期特别国债
聚焦“两重”建设,包括科技自强自立、粮食能源安全、国家安全、城市更新,支持比例最高达80%。
地方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线上申报+线下提交单行材料,经省级发改委审核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后由财政部下达资金预算,全程需通过“13要素”审核。
工信局侧重工业技改与数字赋能,住建局聚焦市政设施升级,农业农村局主攻高标准农田与冷链物流,文旅局可申报景区提档与“平急两用”设施,各部门需结合职能形成申报合力。
(三)地方政府专项债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禁止投向楼堂馆所、房地产开发、一般竞争性产业;试点“自审自发”,省级政府审核后可直接发行;允许专项债作资本金,投向22个领域。
项目需具备“收益自平衡”能力,还款来源为项目专项收入与政府性基金;申报材料需包含“一案两书”,以及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手续;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在线监测资金使用,支出进度低的地区将被削减下年度额度。
2026年重点投向新增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性住房、盘活闲置土地、前瞻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市政、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仍是主要领域。
小 结
2026年政策性资金项目谋划与争取,既是对地方政策解析能力、项目包装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区域发展规划前瞻性的检验。地方政府与企业需紧扣国家战略导向,以“项目成熟度”为基础,以“资金合规性”为底线,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唯有将政策性资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的作用,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