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的产业链供应链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国际循环不畅,对产业链供应链继续造成冲击;二是产业根植性不强,长期供应链外迁风险增加;三是市场作用不足,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具体由中机院小编与大家分享:
问题一:国际循环不畅,对产业链供应链继续造成冲击。
在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背景下,目前国际供应链的难点堵点仍较多,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还遭到人为干扰,高端人才、国际合作等环节受阻,全球共同应对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此外,疫情导致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减少,全球市场处于收缩、修正和调整期,中小微企业面临更大压力。
问题二:产业根植性不强,长期供应链外迁风险增加。
由于我国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受制于人,随着各国对政治和安全因素的考量增多,特别是某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加速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进程,我国部分领域供应链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冲击、外迁的风险在增加,部分企业出于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考虑,将出口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导致全球产业链出现“去中国化”苗头。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全面战略遏制继续升级,并且为了加快推进制造业回归,西方国家对垂直产业链的控制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高科技、工业原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供应链回流、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自给自足将成为新趋势。例如,目前,美国已完成半导体、大容量电池、关键矿产资源、医药等的供应链安全审查,提出了重建生产能力、扩大需求、加强与盟友之间的合作等提升供应链安全的举措,企图打造由美国控制的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体系。
乌克兰危机也我们带来了警示:如果一旦面临西方的极限施压,通过制裁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能否保持畅通,一些关键产业和环节的国产替代能否跟上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练好内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能力准备、战略准备。
问题三:市场作用不足,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规模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产业链掌控力和供应链配套不足,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同质化倾向明显,出台的政策缺少有效的统筹和衔接等原因,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整合不足,市场自发调节能力较弱,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参与技术攻关的意愿不强,难以很好地实现错位发展和紧密协作,也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现代化产业链体系。2021年以来,我国大宗原材料、能源等供应紧张,价格持续徘徊在高位,给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冲击,从中也暴露出我国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存在薄弱环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不够。
为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自2020年初以来持续走访调研了近300家企业,特别是今年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连续调研了近20家企业。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国内企业反映的问题较多集中在物流和人流通行受限、劳动力缺乏等方面,这些问题使得企业正常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产业链上下游断裂还产生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问题。一方面,由于上游企业的断供,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出现缺口,生产无法恢复,导致订单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下游企业停工停产,企业生产的物资无法运出,造成库存积压,形成资金压力。外企方面普遍对中国市场信心较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排名全球首位,从中反映出外企在华投资兴业的强烈意愿。但是,外企也希望进一步了解疫情防控具体举措以及在此期间中国市场的情况。外企的国际商务出差问题同样突出,国际人员往来受阻导致一些重大决策、重要谈判无法有效进行。此外,外企还担心产业规划和政策会否出现调整,期待增加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并希望进一步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加强对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