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国层面来看,氢能和燃料电池已经从产品主导阶段进入应用主导阶段。国内氢能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创新企业主导阶段,重点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第二阶段是本土燃料电池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空压机等核心零部件配套阶段;第三阶段是产业链推进的工程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大企业与地方政府将发挥更大作用,是政府资源的全面调动与应用场景的创造阶段。
二是地方政府层面来看,虽然近些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地方政府发展氢能的积极性依然非常高。各地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思路主动,执行方案越来越清晰,包括广东、江苏、山东、安徽、四川、浙江、上海、福建、河北、北京在内的众多省市都推出了相应的推广补贴政策。三是浙江省层面,将围绕G60氢能走廊和义甬舟氢能走廊,进一步加大储氢、输氢、加氢等氢能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打造布局完善的加氢网络。发展70MPa以上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应用,谋划大型氢液化工厂和液氢储运体系,探索应用管道输氢、固态储氢、掺氢天然气输送等新技术。
三是宁波市发展氢能产业的现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经验以及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产业特点来看,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更适合在工业基础雄厚、企业具备核心关键产品供应能力等资源较集中的区域发展。2020年,宁波跻身“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第九位,成为全国氢能发展最具竞争水平和潜力的30座城市之一。
1、宁波作为富氢之城,有大量的副产氢,制氢成本低,发展氢能产业能带动本地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宁波的镇海炼化、中金石油、大榭石化等化工企业可提供大量的副产氢资源,拥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可外供副产氢约7.23万吨/年。目前宁波石化产业制氢规模已达到47.63万吨。以石化镇海炼化为例,其首个加氢示范站建成中交,成为在宁波建成的第一座加氢站,镇海炼化将积极研究绿氢技术、探索氢能源应用,探索利用富余的副产氢资源,发展制储加一体化、油氢合建站、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多种加氢站模式,将镇海基地建设成为浙江省、华东片区的供氢中心。
2、宁波政策支持有力,加紧在制氢、运氢、储氢、加氢及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开展布局。自2019年起,宁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政策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集聚氢能企业超过40家,着力突破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堆制造、系统集成、动力总成、测试诊断等关键应用端技术攻关。目前,宁波市拥有涉氢企业(项目)35个,其中制氢企业14家,燃料电池研发企业12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企业3家,氢能源储运企业3家,研发平台5家,咨询机构1家。
3、宁波发展氢能产业基础好,下游企业需求旺盛,应用空间潜力巨大。从供应端看,宁波装备制造业基础好,已形成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迫使本地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宁波发展氢能产业大有可为。从需求端看,宁波港航物流产业发达,氢能在港区装卸、集疏运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空间广阔。此外,宁波汽车产业发达,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基地,拥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400多家,在氢燃料汽车领域已经开展了一批前瞻性布局,比如,慈溪高新区年产20万台套的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中。中车、吉利等龙头企业已经在氢能汽车领域开展研究。
4、宁波市在氢能产业链多个环节已有一定的产业技术积累,氢能企业和产业平台呈现加速汇聚之势。宁波索福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销售标准化电堆产品的高温燃料电池公司,在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家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基地内已率先建成加氢站一座,日加氢能力达到500公斤,用于支持慈溪氢燃料电池公交运行。国家电投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品“氢腾”在慈溪发布,服务冬奥会氢能客车200余辆。
5、氢能相关国家项目在宁波落地,实现“绿电”造“绿氢”、“绿氢”再发电的能源互补模式。2021年3月,由国家电网牵头承担的首个氢能相关国家重点项目“可离网型风/光/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与稳定控制技术”在宁波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建成“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突破氢电耦合直流微网在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方面关键技术,自主研发高效电解制氢系统、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氢能与电池混合储能、多端口直流换流器等核心装备,打造“绿电”造“绿氢”、“绿氢”再发电的能源互补体系。未来,该工程将与宁波氢能上下游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形成集科研、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零碳”氢能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