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省节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六大问题,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统筹兼顾、市场机制、政策标准、基础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持续深化节能提效工作的对策建议,力争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山西节能力量。
山西省节能存在的6大问题如下:
山西省立足于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围绕节能“双控”,全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改造,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节能降耗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
(一)能源需求与节能工作之间的矛盾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全省单位能耗虽在逐年降低,但能耗总量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能源消费强度较高,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的上涨压力依然很大。当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处于推动中,经济规模将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致使能源需求与节能工作之间的矛盾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单耗仍较高,且其下降率趋缓
长期以来,山西省万元 GDP 能耗一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2020 年单耗的绝对值在全国各省区排名靠后(倒数第五位);同时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趋缓。单耗降低率的数值由 2016 年的 -4.22%回落至 2020 年的 -2.88%,多数节能降耗成果已呈现出一定的边际递减现象。
(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不降反升
高耗能行业集中、能耗总量大占比高是山西省工业能耗的基本特征,也是制约全省节能降耗工作的最大因素。总体而言, “十三五”时期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高耗能行业能耗上升势头未得到根本遏制,能耗结构尚未实现有效扭转。
(四)节能空间收窄难度加大
经过近几年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省节能空间不断缩小,节能难度持续加大。首先,山西高度重视能耗“双控”工作,随着各环节各领域节能降耗的相继实施,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历年来最高值,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留给之后时期通过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节能可控空间逐渐收窄。再者,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相对容易见到节能成效的技术改造也呈现出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以此推断,在今后若单纯以技术节能方式实现综合能耗的同比下降,短期内难度较大,技改节能阻力增加。
(五)疫情影响节能目标完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频出,变异速度加快,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再加上,2021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地连续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对经济稳定恢复造成不小冲击;工业企业节能提效工作的开展,节能成果的实时交流、精准应用与大范围推广,也因疫情受到一定限制,对全省节能目标的完成产生较大影响。
(六)节能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节约能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山西省仍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节能工作合力。一是节能工作认识不到位。省内部分市县没有把能耗“双控”工作提升到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高度来认识,依赖高耗能产业发展经济的惯性尚未改变,上马“两高”项目意愿强烈。二是节能基础工作有待加强。节能管理、统计、监测等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部分企业节能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能源计量统计不实等问题仍存在。三是地市节能力度不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新能源车辆更新进度不一致,部分地市未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包括晋中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吕梁市)。四是过多行政手段加大节能成本。节能目标完成、节能责任落实大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实施的行政措施,对耗能企业进行直接干预的“被动节能”加大了全社会的节能成本。
关于山西省深化节能提效工作的六点建议
针对当前节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西省亟需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采取有效举措持续深化节能提效工作,力争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节能目标,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山西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实现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贡献山西节能力量。
(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是做强做优基础产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高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能置换比例,促进煤炭、钢铁、建材等产业向中高端延伸,推动现代煤化工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支持绿色环保、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链条蔓延,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蜕变,形成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煤炭、钢铁、电力、焦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深挖节能降耗潜能,探索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加大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借助“互联网 +”智慧能源,重点支持燃煤节能环保锅炉(窑炉)改造、烧结工艺超低排放工艺和装备、余热余压余气二次能源循环利用、热储能、超超临界煤电、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环保技术,示范推广电机变频、焦炉配煤优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半导体照明、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不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兼顾相对薄弱领域
节能提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要严格能效约束、统筹部署。持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提效管理,如:加快工业电气化进程,开展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提升交通精细化、智能化、低碳化水准,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满足农村家庭取暖、做饭等生活用能需求;同时兼顾城市、社区、商业和中小企业等用能相对薄弱领域,将用能纳入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布局,坚持全省“一盘棋”,全面推进节能提效,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政府引导,构建市场化节能长效机制
节能提效应由“被动节能”转变为“主动节能”,坚持“有为政府 + 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推动节能工作走向市场化,建立节能市场化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提效的良好市场环境。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放开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实现能源消耗可控制、可操作、可交易;探索培育用能权交易市场,杠杆撬动节能潜力,充分施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经济政策,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参与节能环保,健全科学有效的节能激励与约束机制。
(五)健全节能标准,提高节能意识
一方面,健全节能政策法规。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研究修订省级层面节约能源配套法规,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采取开展能源计量监管等措施严格用能单位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节能标准对资源能源使用的规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标准化意识。通过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召开节能主题论坛、宣贯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普及节能和低碳知识等,增强民众、企业对于“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认识,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营造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浓厚社会氛围。
(六)加强基础工作,保障节能提效
强化节能提高能效,需做好节能基础性工作。一是完善节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鼓励“政校企”多方组建节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节能科研成果、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二是强化节能评估审查、能源计量统计制度,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节能工作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增强基层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信息化水平,为强化能源节约提供精准且有效的数据支撑;三是打造重点用能行业高效的智慧能源体系,加大能源互联网推广力度,提高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强力助推山西能源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力。(作者:逯晓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