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财政举措备受关注 —— 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这一决策不仅彰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更引发了市场对资金流向和经济影响的广泛讨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这笔巨额资金将如何发挥作用,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
政策延续与加码,彰显战略意图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从当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当年计划发行 1万亿元。这一创新性举措旨在为长期项目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同时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缓解短期偿债压力。今年增加3000亿元的发行规模,显示了政策的延续性和进一步强化的力度。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超长期特别国债服务专项需求,资金使用针对性强,能够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这种长期限的资金安排,尤其适合那些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但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项目,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资金投向:“两重” 与 “两新” 成重点
尽管官方尚未披露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但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和政策导向,市场普遍预期 “两重”(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 “两新”(新动能、新消费)将成为特别国债的重点支持方向。
在重大战略方面,特别国债资金有望投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项目,如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领域。这些领域的突破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但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长期研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注入,将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上,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可能成为资金重点投入方向。通过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储备体系完善和技术创新,增强国家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在新动能培育方面,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是两大重要方向。特别国债资金可用于支持新能源项目建设、绿色交通网络构建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助力经济向低碳、智能的方向转型。这些投资不仅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举措直接指向新消费领域。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这表明提振消费仍是今年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通过补贴消费者更换老旧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既能促进消费升级,又能拉动相关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形成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撬动效应: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仅在于直接投入相关项目,更在于其对社会投资和消费的撬动作用。从投资角度看,特别国债可作为项目资本金,并匹配超长期贷款融资,这将有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国债资金的注入可以吸引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多元资金来源,放大投资规模。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预计,考虑到债券发行到投资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时间周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将主要体现在今年三季度后半段与四季度。
在消费方面,特别国债通过支持以旧换新等政策直接刺激消费需求。同时,其对投资的带动作用也将间接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此外,特别国债的发行还能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风险与挑战:监管与效益平衡
尽管超长期特别国债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其中,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益是关键问题。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报告指出,此前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支持 “两新”“两重” 项目时曾出现寻租现象,导致资金不能完全发挥应有效用。因此,加强债券的全流程监管,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十分必要。
财政部表示,要强化常态化严监管,对项目进度、质量等进行严格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以及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同时,研究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将部分特别国债转移地方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加强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
今年两会提出的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财政举措。通过精准投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撬动社会投资和消费,有望为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增添动力,同时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将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所在。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和项目的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对经济新局的撬动作用将逐步显现,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