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榆林市是谷子天然种植的优势区域,有着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近年来,榆林市普遍开展谷子种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在南部山旱区,谷子对农民的耕作收入贡献很多,是山区农户实现经济脱贫和致富的关键收入来源之一,分析了目前榆林市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榆林谷子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稳定,产量有所增加

受到玉米、马铃薯、山地苹果,以及中药材种植规模增长的影响,全榆林市的谷子种植面积与20世纪90年代的150万亩相比,显著减少,目前已稳定在80万亩左右,占据了该市杂粮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米脂、佳县、子洲、绥德等地的谷子种植面积相对较大,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征十分适合谷子的生长,逐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据悉,在榆林市,主要种植的谷子品种包括晋谷21号、晋谷29号、长生07及汾选3号等,最受欢迎且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依然是晋谷21。2023年,榆林市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了79.97万亩,年总产量为12.51万吨,相较于90年代的平均亩产量60 kg,亩产量已增加了一倍以上(见表1)。近年来的农业收益持续保持良好趋势,种植面积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2023年榆林市谷子分布情况

表1 2023年榆林市谷子分布情况


1.2 推广栽培技术,涌现高产典型

目前,榆林市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旱作节水、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集成增产等栽培新技术,提高了谷子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是较示范田而言,全市谷子单产水平仍较低,平均亩产156.4 kg(2023年统计数字)。近年来,推广诸如优良品种、精量播种、双沟覆盖膜、渗水地膜及水肥一体化等抗旱节水技术,使得示范田的单产显著提升,并刷新了多项谷子的高产记录。例如,在2009年,米脂县的千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了252.6kg,而2012年千亩和百亩谷子的平均亩产则分别提升至372kg和483kg。2014年,万亩和千亩的谷子平均亩产分别为318.5 kg和410 kg,多次刷新全国的产量纪录。这些丰产示范结果表明,通过一系列集成应用的干旱作物节水技术,谷子的产量潜力依然有着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


1.3 开展科学育种,提高科研水平

近年来,榆林市在谷子栽培技术引进、创新、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采用优质品种和简化的栽培方法,成功研发了榆谷1号、秦谷1号、榆谷2号、秦谷5号、榆谷4号、榆谷6号等多个新型谷子品种,并且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与实用新型专利。值得一提的是米脂县与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启动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种项目,2020年优选出的“米谷1号”“米谷2号”搭乘长征五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历经多年选育,即将进行国家品种登记,同时已开展推进“米谷3号”“米谷4号”系列品种选育,为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推广了多种配套技术,如渗水地膜、水肥一体化与绿色防治病虫害,确保了优质谷物的统筹繁育和供给,实现了精量播种以及机械化种植的有效结合。然而,总体而言,目前仍然存在“试验项目引进较多、自主研发较少,申报的成果较多但实际转化不足,普通成果较多而重大创新匮乏,局部突破频繁而整体应用有限”等问题,导致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及优质良种的覆盖率仍显不足。


1.4 打造“米脂小米”品牌,取得初步成效

米脂县作为榆林谷子产业的重要产区,“米脂小米”品牌初见成效。米脂的谷子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米脂小米”因其色泽如金、颗粒丰满、清泽透亮、口感香甜、营养丰富而被赞誉为“汁如凝脂”,在明清时期被誉为全国“四大贡米”之一,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一县一味”的老物种,并成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代表,同时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的认可,亦入选2019年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2023年,米脂小米的品牌地位提升为市级区域共享品牌,此外,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逐步建立了一个整合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统筹模式。


1.5 企业与合作社发展良好,产业链初步形成

目前该市在谷子领域的产业化尚处于市场发展早期阶段,但“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生产基地”这一模式得到了显著的推广,尤其是在米脂县,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品牌创建、优质种植、科技创新、基地运行、园区加工及在线销售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以小米和其他杂粮为主的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大、中、小型企业及特色作坊的数量约为150家,年总加工量超过25万吨。米脂县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该县的小米杂粮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已达90家,其加工能力已超过18万吨,并创造了700多个就业岗位。在这些企业中,有36个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千万的企业有15家以上,注册商标数量超过100个,同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数量也达到了100个以上,且网络销售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小米和杂粮的加工领域,一些企业已崭露头角,例如米脂县益康、横山县通远、米脂县米脂婆姨、绥德县兰花花、东方红、佳县五妹子,陕西青创联盟等公司在规模和带动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企业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原材料的初步加工,主要涉及将大米、面粉和豆类进行简单分装,其产品广泛供应至北京、上海、广东、西安、内蒙古等城市和地区,一些产品也出口到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


二、榆林谷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规模化程度低

榆林市谷子多以散户种植为主,且多种植在丘陵沟壑地区山峁缓坡地带,土地分散,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再加上种植者之间缺乏统一的想法,导致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种植安排等方面沟通障碍,从而制约了行业的规模化进展[5]。


2.2 生产水平较落后

榆林市谷子产区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地块小,生产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全市平均单产水平仍较低。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部分地区种植的谷子品种更新换代慢,导致许多品种面临老化,混杂及退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栽培管理经验缺乏新意和推广,造成谷子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谷子种植的地形与地貌多样化,市场上针对谷子种植与收获的专用小型机械设备较为稀缺,无法有效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劳动强度增加,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榆林市谷子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产业化程度还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几点:1)绝大多数产品仍处于初步加工阶段,缺乏针对小米产业的深加工发展,功能性产品的多样性不足,从而导致附加价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2)销售渠道缺乏多样性,目前的主要经营模式仍然是被动出售原粮,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与能力,导致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未能充分利用品牌和资源优势;3)品牌发展力度不足,市内的小米品牌种类繁多,但缺乏统一的战略与整合,品牌间各自为营,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有效发挥集群经济的优势;4)品牌的保护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推广的力度有待加强,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亟需提升。(作者:艾玉玉、艾佩佩、陈婷婷、张盼盼)




上一篇: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政策背景、现状、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的分析

下一篇:榆林谷子产业高效发展对策思路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