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到地方: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氢能产业正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从美国、欧盟到日本、韩国,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加速氢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氢国,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内蒙古凭借风光资源优势,已成为全国绿氢制备的前沿阵地。本文通过对全球、国内及内蒙古氢能产业态势的剖析,探讨其发展路径、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从国际到地方: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全球氢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国加速布局,国内氢能产业步入快车道,内蒙古凭借资源优势走在全国前列。

一、国际氢能产业迎来发展新浪潮

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战略。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和《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和路线图》,计划到2030年清洁氢产量达1000万吨,2050年达5000万吨,并设定电解水制氢成本目标。欧盟将氢能视为深度脱碳的关键,2020年发布《欧盟氢能战略》,部署840个项目,2023年设立欧洲氢能银行,计划投资30亿欧元,并通过法规推动绿氢在工业和航空领域的应用。日本修订《氢能基本战略》,将氢能列为与电力、热能并列的核心能源,目标2040年氢供应量达1200万吨。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在积极探索氢能出口和产业优势。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30年国际航运绿色燃料使用率达5%-10%。研究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量将达1.5亿吨,2050年氢能占能源消费比重将提升至18%,市场规模达2.5万亿美元。

二、国内氢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我国氢能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4年国务院将氢能与燃料电池列为能源科技创新重点,2022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2023年,六部门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发布110余项国家标准。截至2023年底,28个省份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全国氢产能超4900万吨、产量超35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制氢国。其中,绿氢产能和产量分别为45万吨和30万吨,占比0.9%。氢气价格稳中有降,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1.8万辆,氢基化工项目和氢冶金示范项目落地,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九成以上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氢能装备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内蒙古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氢产业,成为全国绿氢制备的前沿阵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制定《“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出台多项具体政策,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发布配套措施。制氢项目建设加速,自2021年启动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以来,批复项目44个,绿氢产能达114万吨/年,配套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分别为2091万千瓦和683万千瓦。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14座加氢站,“西氢东送”管道示范工程和输氢管道建设已开展前期工作。氢能装备制造覆盖产业链主要环节,碱性电解槽产能达450台套/年,储氢合金产能达3500吨/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氢能汽车推广、绿氢制氨项目试车、天然气掺氢等取得成效,2024年以来绿氢项目制氢1100吨、销售400吨,初见成效。




上一篇: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瓶颈与破局路径

下一篇:新疆若羌红枣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