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来看,2025年将重点围绕地方债务化解和持续有效投资两大目标展开。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信号,也为2025年的化债促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将迎来更多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债项目的机会。特别是在“两新”和“两重”领域,企业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政策支持的项目谋划和争资活动,提前布局、获取先发优势。
本文首先梳理项目谋划争资的主要方式,并以近年来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渠道专项债为例进行分析,最后对项目谋划争资给出建议。
企业争资的一些建议
目前,受内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在争资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然而,这些挑战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可以预判,无论是上级财政性资金还是外部社会化资金,未来都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展开。企业的争资工作需要立足当前,解决现实难题,同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由“跟订单”向“谋订单”转变,由“找项目”向“造项目”升级。这部分还是以专项债为例,以下是具体的思路:
1. 从“跟订单”到“谋订单”
从“跟订单”到“谋订单”,就是要以先谋带后动,加强前瞻思维,立足区域发展,形成项目谋划体系。
(1)聚焦地方所需
专项债的发行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争取专项债来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依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4)》,地方政府当前有两个“隐忧”:一是受限于财政收入下滑严重,政府的收入与支出需求严重不匹配;二是多数县级及不发达市的国企信用等级较低,在当前金融环境下融资渠道狭窄,对地方投资贡献有限。因此,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利用政策窗口降低债务风险并谋划项目,对地方政府而言可谓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项目谋划得到地方政府的推介?一是要聚焦地方所需。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确保项目与地方发展目标紧密契合。二是清晰展现项目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并结合收益性设计合理的资金回收机制,使项目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精准对接政策
战略规划方面,要加强对于央地政策、地方产业的深入研究,如有可能尽量提前参与地方政府“十五五”规划修订,嵌入企业在重点项目中的角色。
债券申报方面,有条件可建立与国家部委、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取政策解读与项目申报信息,确保谋划项目精准符合政策要求与支持方向;要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工作培训会,提升对专项债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政策的把握,与地方发改委、财政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此外,就企业自身而言,需加强对政策和项目资金用途的动态追踪,降低因政策调整引发的风险。
(3)加强前期论证
一是要组建专业论证团队,邀请行业专家、工程咨询机构、财务顾问等组成项目前期论证团队,对谋划项目进行全方位论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从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确保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合理性。例如,对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技术专家评估工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经济专家分析项目投资收益与融资平衡情况,环境专家评价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专家研究项目对区域发展、居民生活的综合影响,为项目决策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
二是要开展实地调研与市场分析,就是对谋划项目进行实地勘察与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企业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咨询机构处理,但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能力。如在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谋划中,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现状、农民意愿等情况,同时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竞争态势进行详细分析,确保项目规划符合实际情况且具有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4)优化项目包装
建议企业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项目策划需结合地方发展规划战略,明确项目对区域经济和民生的推动作用。并在项目“两案一书”中突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项目入库概率。
2. 从“找项目”到“造项目”
从“找项目”到“造项目”,就是要完善企业能力建设,补齐产品服务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
(1)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一是探索多元融资组合。对于重大项目,突破单一融资模式,采用“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合作”的多元融资组合方式。例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一部分,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贷款,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整合各方资源,优化项目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
二是设立项目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往往会整合优质国有资产与资源,设立项目融资平台公司,专门负责重大项目的融资、建设与运营管理。通过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提升项目融资能力与运营效率,如将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股权等注入融资平台,增强其资产规模与信用评级,为项目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2)提升专业能力
聚焦专项债高投向领域(如前文所述),如市政设施、产业园区、棚改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打造标杆工程,形成产品谱系,提升相关领域品牌认可度。
(3)聚焦发展趋势
市政类项目:优化城市排水系统、供热管网等领域,注重与国家“双碳”战略结合。
产业园类项目:围绕数字经济、低碳环保和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瞄准城市轨道交通、农村公路升级等重点方向,配合地方政府改善交通网络。
(4)深化咨询机构与企业的协同作用
咨询机构具有两大主要优势:一是精准政策解读,能提供专项债政策最新动向,帮助企业调整项目方向;二是高效项目包装,机构能凭借丰富经验,快速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申报文件编制,确保项目满足专项债申报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与咨询机构的高效协同,一是要主动完善项目信息,提供详细的工程规划、成本预算和实施方案,确保咨询机构有充足的数据支持;二是共建人才队伍,联合培养专业团队,增强企业在专项债争取中的自主能力。(作者:汪东杰 李清之 刘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