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省庄片区规划实践为例,提出经开区转型下战略空间的规划分析思路、发展策略及空间布局方案,以期为类似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一、面向经开区转型的发展策略
1.1 扩大开放合作,提升发展能级
从区域到国际,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战略机遇,营造国际化开放合作新空间;利用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已有的国际化业务基础,深化合作,建立国际化平台,打造进出口贸易合作空间、先进产业投资空间、人才交流空间。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性多元要素汇聚的新门户;立足中轴枢纽区位,积极促进与苏北、皖南、浙北的合作,寻求共建共享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合作空间。
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提升发展能级。整合低效产业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打造集约化、高水平的发展载体;优化整体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吸引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利用高端制造业基础,谋划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弥补重大创新平台的缺失。
图1 常州经开区产业发展结构示意图
1.2 打造产业高地,培育产业引擎
2020 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推进与实施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10]。在此契机下,以省庄片区强劲的轨道交通产业为基础,提出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完善产业链,打造长三角乃至世界轨道交通产业高地。同时,利用常州中轴枢纽区位、经开区对外贸易基础及物流服务需求、省庄片区公铁水联运的交通优势,以顺丰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为契机,提出打造常州地区现代贸易物流产业高地。加快产业转型是经开区助力常州智造名城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开区及下辖的3个乡镇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集群,但并没有完全打破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局面。面对庞大的制造业转“智”需求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的实际情况(见表1),顺应数字经济、工业4.0的发展趋势,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核心引擎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结构(见图1),以更好地促进经开区全域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发展。
表1 常州四个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情况表
二、目标导向下的空间布局设计
2.1 目标愿景与功能策划
规划提出“多流汇聚新门户、开放合作新空间、科技创新策源地、数字经济新载体”的目标愿景,围绕发展策略从产业和城市配套两方面构建功能体系。产业方面策划国际贸易中心、轨道交通职业培训、物流总部、大数据中心等功能;城市配套主要提供生活服务功能,包括居住、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等。
2.2 空间特性引领规划布局
通过对现状风貌、环境、建筑质量等要素的梳理,结合对企业产出情况、开发强度、产业关联度等的多因子研判,以及政府各部门对需要保留的地块、企业的考量,形成空间发展基底。在空间发展底图上,以不同位置的空间特性引领规划功能的合理布局(见图2)。东方路是从横山桥互通口进入城区的主要通道,作为门户,建议布局开放合作功能。漕上路北侧重点考虑与站前片区功能的协同发展及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开发的影响,打造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功能组团,同时规划与南侧鹅颈湖公园共同构成生态节点。潞横路西段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形成大产业空间,东段利用交通优势与顺丰总部的吸引,打造物流产业中心。戚月路则是未来导入高铁人流的重要通道,规划沿线展现城市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形象。
图2 重要展示界面及节点策划图
规划空间上形成“两轴三心四片区”的功能结构,两轴即东方路、漕上路两条核心发展轴线,三心即三个产业服务邻里中心,四片区即轨道交通大产业片区、现代物流+对外贸易片区、科技创新片区及数字产业片区。用地布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引领,擘画一幅目标明确、突出战略、布局合理的省庄片区高质量发展蓝图(见图3)。
图3 空间布局规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结语
在常州经开区转型背景下,省庄片区作为经开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需尽快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与用地功能,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资源禀赋与空间特性进行详尽分析,更要立足经开区战略意图,针对经开区的发展需求提出分析路径,从中明确省庄片区所能承载的职能分工,进而制定发展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案。文章以省庄片区规划实践为例,提出开发区转型背景下的战略空间规划设计思路,以期为类似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作者:郭吉 蒋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