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地村位于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南部,临近汤山温泉小镇核心区,形成于清代,原名石窝里,历史悠久。弯曲柔肠的石地河、东边河穿村而过,大小错落的水塘零散分布于村落周围,石地村素有“汤山第一水乡”之美誉。
为加强对石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维护古村落的传统风貌,保护石地村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与弘扬石地村独有的传统特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促进石地村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我局会同江宁区政府编制了《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石地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东石地、小石地、西石地3个村小组及周边区域,总面积约52公顷,其中:以小石地为中心,把“活水环村”的村落格局整体纳入本次保护发展规划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47.76公顷。
目前,该保护发展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为石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传统特色与价值
以水为韵、以石为基,是石地村的两大传统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地村水系丰富,2.8公里的环村水系,外有活水环村,内有水街穿村而过,村庄依水而居,众多小桥连接,河两侧以“粉墙黛瓦、花格门窗”式江南民居苏派建筑为主。活水环村,田间水系纵横,水田密布,林田交错,湿地景观和湿地农业相间而布,水-田-林-村交错的自然空间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
石地村不仅留存有过去生活中的石磨、石墩、石锁、石磙等老物件,还曾有石桥、石屋、石路、石井等从入户的石桥到房屋的石砖。从河边的石板路到遗存的石刻,还有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矮墙,作为村庄的特色元素,石头串联起村庄的内部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形成和谐统一的乡村风貌。石刻-石墙-石路-石桥等融入村落景观,石地村随处可见展现穿越历史的石文化。
保护目标与策略
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了石地村传统村落保护的三大目标任务:
传统空间格局得以长存
充分发掘石地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石地村的水-林-田-村的整体空间格局。
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促进石地村石文化和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保存和传承村庄特色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促进村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村民因保护而受益
通过保护性开发、创新性利用的方式对历史遗存和规划控制建筑进行再生性保护,结合乡村旅游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村落产业发展,为村民带来收益,提升生活水平。
通过对特色水街、环村水系的保护和利用,周边林田景观的维育,形成具有特色水乡风韵的村落空间格局,保护村落整体格局。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现,实现竹编、榨油、酿酒、打糕等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传承,延续村落传统文化。此外,结合曹雪芹文化中的石头情节,把石元素用在人居建设、小品设施、水岸景观等建设中,营造石文化特色,再现重要传统元素;对规划控制建筑的修缮和改善,通过功能置换改造成为村庄的公共服务、旅游接待、民俗展示等功能,实现空间再利用价值的增值。
村落发展与建设
保护发展规划提出将“石趣福地、田园水乡”作为石地村传统村落的形象定位,“依托石地村特色水乡风貌,融入石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传统村落”为发展定位,确定了6大类村落发展与建设任务。
总体布局规划
基于农业生产的水乡特色空间重塑形成“两环三园”的空间风貌格局。两环为水乡内环和田林外环,三园为水乡居、水田园、水林间。
建筑整治与改善
规划以建筑风貌现状评估为基础,结合建筑保护等级和保护价值、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现状要素,对建筑采取分类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维修、改善、整治三大措施。
道路交通规划
村庄道路系统分为对外道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巷道游步道。同时设置慢行系统串接村庄、滨水、林下、田园等形成不同类型景观路线。
绿化景观提升
结合石地村活水环村的村庄布局特点,打造特色化、主题化、乡土化的生态景观。
基础设施改善
完善各项市政设施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公共服务提升
根据《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指南》标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设游客中心、特色餐饮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