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策探析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设好农村党员队伍, 旨在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将群众组织起来, 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发家致富, 从而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部署, 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未来方向。农村党员身处农村基层一线, 自己本身就是农民, 与其他农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关系最为亲近, 实现乡村振兴, 离不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那么, 在全国城镇化不断加快进程的现在, 在国家大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怎样建设一支好的农村党员队伍呢?
 
一、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在发展党员方面, 农村党组织对农村青年的吸附力不强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农村人才流失更加严重, 除了升学考试出去念书的学生外, 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 在家的基本属于“386199”的部队, 即妇女儿童老人, 新鲜的农村党员血液进入缓慢。同时, 由于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农村党组织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发家致富, 不能有效率地为群众办好实事, 更甚至有些农村党组织风气不正, 导致农村青年对党组织的向往之情大大降低, 使得农村党组织更难吸收到新的优秀血液, 从而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 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 农村党组织存在“照书搬”的教条现象
我国西部大多数农村, 经济基础都很薄弱, 开展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培训往往是集中起来念念书和各类方针政策, 有针对性的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较少, 在提升农村党员的知识能力, 服务于农民群众方面弱势明显。同时, 由于农村现有的党员老龄化比较严重,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借用新的网络化平台和吸收新的知识存在一定难度, 从而成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难的一个因素。
 
(三) 在提高农村党员积极性方面, 农村党组织往往忽视了其“内生动力”的激发和能力优势的充分运用
激发农村党员尤其是农村先进党员的“内生动力”可以促使其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 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但是, 我国部分农村党组织往往忽视了这点, 不注重农村党组织生活的开展, 不关心农村党员的生活现状, 农村党员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普遍较低, 也便懈怠于利用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沉寂状态。
 
二、建设好农村党员队伍, 使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作用
农村党员是党组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破解“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给农村党员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主要表现为农村新党员发展困难、难以组织开展相应党员教育活动、党员积极性较难调动等方面。要破解这些难题,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要积极发展、培养优秀的农村党员, 管理好现有农村党员, 服务“三农”工作
积极发展青年农民、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贤达人士等入党, 以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同时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 纯洁农村党员队伍, 对党支部内偶尔发生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偶尔犯错的农村党员予以批评教育, 激励约束, 弘扬正气, 塑造良好的农村党员形象,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二) 要加强农村党员理论知识和农业专业技术
知识等的培训, 提高农村党员知识技能, 使其适应新时代, 积极加入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党员理论知识和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升农村党员知识技能, 不能“填鸭式”灌输, 除了党的方针政策的常规学习, 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可以“干什么, 学什么”, 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用农民更易理解的方式方法进行田间现场培训等。
 
(三) 要积极开展好农村党组织活动, 关心农村党员的生产生活, 增强农村党员的“归属感”, 共话乡村振兴
积极开展村党支部活动, 比如“三会一课”、“七一”建党节活动等, 同时关心农村党员干部的生产生活, 加强村支两委与农村党员之间的联系, 增强其“归属感”, 让其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助推乡村振兴。
 
(四) 要挖掘农村先进党员潜力, 使其“能力对事”, 增强农村党员“存在感”, 共谱乡村振兴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农村先进党员往往是农村先进人士的代表, 特别是农村致富能手、农村贤达人士, 他们通常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见解, 由此, 可以通过搭建起脱贫攻坚“联帮”平台, 建立相关机制体制, 给农村党员带头人与贫困户间牵一条帮扶线, 让他们本着就近就亲、量力而行的原则, 自愿选择联帮对象, 认领帮扶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 使其“能力对事”, 在生产上帮扶, 就业上帮带, 劳力务工、生活上帮解, 找回党员的“存在感”, 共谱乡村振兴。(作者:冉景芬)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石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审视

下一篇:谁的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筑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