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创建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田园+”发展模式, 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支撑内蒙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的有力抓手。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 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 凝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动能。2019年1-2月, 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调研了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及鄂尔多斯市等六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情况, 总结归纳现阶段发展经验, 对田园综合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模式与思路
 
1.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增添乡村振兴新动力
 
(1) 以农为本, 激发农民就业致富积极性。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激发了农民加快土地流转, 到园区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彤锣湾田园综合体占地面积421.9公顷, 打造了293.3公顷现代化设施农业种植区, 以“农旅居”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为主要发展方向, 以股份合作模式, 通过“四金” (租金、薪金、股金及以乡村旅游收入形式获得的现金) 为村民增收提供保障, 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调查结果显示, 129名园区务工农民人均月工资达到3000元左右, 人均流转土地0.7公顷。
 
(2) 多点发力, 探索农村社区发展新模式。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 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龙虎渠田园综合体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城郊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交通便捷优势, 将产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相融合, 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抱团经营及种养殖大户引领示范, 不断促进产业发展, 创新开展以“幸福田园”土地认养为主线的乡村旅游项目。2018年共认养土地6.0公顷, 其中村集体土地4.0公顷, 农牧民土地2.0公顷, 每公顷收益7.2万元, 全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
 
(3) 市场主导, 激活主体活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 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 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兴安盟突泉县曙光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园区自2014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 累计完成投资19.21亿元, 入驻企业、合作社29家。园区把果蔬、肉鸡、肉羊、肉猪和肉牛等绿色农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 同时, 注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养殖、种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 加工成为绿色果蔬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有机肥料, 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成链。
 
(4) 循序渐进,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内蒙古自治区休闲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引导休闲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 彤锣湾田园综合体依托生态优势, 打造了现代农艺博览园、订制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绿色生活馆和健康农业订制中心等, 2018年吸引游客近20万人, 营业额达1.1亿元。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发展“一区三带八园”田园综合体改革试点, 即以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有产业基地为核心区, 形成农事体验带、旅游观光带和生态涵养带, 建成漠中稻田园、沙地葡萄园、河谷水产园、乡果主题园、七彩花卉园、生态养殖园、红色文化园以及返乡创业园八个产业园。目前形成水稻种植面积220.0公顷, 单产4.5吨/公顷, 总产量990.0吨, 总产值5940万元。同时, 配套建设了1856平方米的综合加工厂, 开发建设了以拓展训练、亲子互动、农家课堂以及田园童话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2018年接待观光旅游人次2万人以上。
 
2.谋划发展思路, 创新乡村振兴新模式
 
(1) 规划在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 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与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彤锣湾田园综合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园区内移动网络全覆盖、污水处理与城区污水处理管网连接, 内设拥有游客集散、体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公园1.1公顷, 铺设12米宽主干道路4.9公里, 7米宽次要道路14.8公里, 3米宽步行道路2.6公里, 构成了便捷的观光、生产和运输的交通网络。
 
(2) 融合思想, 打造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 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 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稳步发展创意农业。推动城市与乡村的空间有机组合,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共生, 龙虎渠田园综合体利用“田园+生态”“田园+生产”“田园+养老”等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及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3) 转变方式, 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生态。《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 把自治区建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实现旅游方式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 实施“田园+旅游”战略。无定河镇田园综合体集中打造红色文化旅游, 使1949年秋后乌审旗委办公旧址、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等景区形成联动效应, 在展示自然景观同时, 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鄂尔多斯市的红色革命历史。
 
3.以政策扶持为导向,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1) 加强资金扶持。巴彦淖尔市财政安排综合体创建专项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认定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田园综合体分别给予1000万元和500万元的补贴。同时, 整合使用一事一议、劳务补助及以工代赈等各类支农、涉农资金, 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综合体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行抵质押融资。完善用地保障机制, 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用地予以重点支持。
 
(2) 加强考核督导。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及鄂尔多斯市为进一步加强田园综合体项目考核督导工作, 细化综合体项目申报、评审、实施、管理、验收及业务指导分工,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试点项目申报指南”, 严格规范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田园综合体惠民项目落实到位。
 

问题
 
1.田园综合体项目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巴彦淖尔市啸天田园综合体、临河区彤锣湾田园综合体、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龙虎渠田园综合体均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 没有将农业产业链做长做强, 也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园区的赢利项目进行规划, 园区产业发展较为单一。
 
2.经营模式与休闲体验活动的文化独特性不足
 
一些田园综合体项目还停留在以观光农业为主要板块的初级经营模式, 休闲活动项目实施与产业发展、品牌打造衔接不够紧密, 照搬、同化活动及项目时有发生, 没能深入挖掘本地独特民俗文化。
 
3.生产、生态、生活缺乏系统性发展
 
在一些盟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中, 园区文化创意产品多数是初级产品或模仿城市公园游乐活动项目, 欠缺以乡村生态为主题的深度休闲农业建设项目。同时, 缺乏田园综合体园区“三生” (生产、生态、生活) 的长期发展规划, 距离打造生态品牌、生活品牌和生产品牌还有一定差距。
 
4.乡村社区建设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内涵不足
 
田园综合体一般由农业产业、文创产业和乡村社区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乡村社区建设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原著居民能安居乐业, 二是城市旅客能休闲度假, 三是能吸引新居民在此创新创业。多数田园综合体项目能够较好完成前两者, 但是, 受现有园区内居住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季节性明显等因素制约, 在吸引新居民创新创业能力上略显不足。
 
 
建议
 
1.打造创意休闲农业盈利模式
 
一是在经营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将创意休闲农业融入到项目开发上来,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拓宽田园综合体经营范围, 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二是创意休闲农业项目着重还原乡村文化的“土味”, 还原农耕文化, 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的变迁, 强化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三是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将游客吸引到农业生产上来, 去除农业生产表演化成分, 可以通过认养土地、游客种植实验区等方式, 让游客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内蒙古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
 ■千寻云岭金永平/摄
 
2.培育生态养生、养老产业盈利模式
 
一是将康体养生引入田园, 赋予田园综合体新的功能, 开拓田园综合体发展新途径, 让游客认识到绿色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养生产品, 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二是提供优质服务, 建成农村养老社区。不能将休闲农业的目标人群仅锁定在年轻人, 应在田园综合体内加入养老元素, 在乡村田园社区中增加社区医疗服务、绿色农贸市场等基础服务设施。
 
3.树立品牌增长盈利模式
 
在整个项目运营过程中, 经营者需要依靠高质量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打造自身品牌, 重视品牌价值。在品牌塑造成功后, 要不断延长品牌的产品线, 打造区域乡村旅游新IP, 深度挖掘地域民俗文化, 加快构建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度假协作区, 让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实现品牌附加值的全面盈利。
 
4.实现区域内共享客源盈利模式
 
在项目经营过程中, 整合所在区域内一切可利用的休闲旅游资源, 积极与周边旅游项目及景点合作, 推行联票制度以及会员优惠制度, 进行连锁促销, 共享客源, 实现互惠互利。

 

上一篇:岩上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5100万元落户岳西田头乡

下一篇:河南唐河县“福星田园”“三生共赢”目标下田园综合体植景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