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解决云南“三农”问题?怎样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4月23日,云南乡村振兴产业战略规划发展论坛在昆明市举办,论坛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进行深入解读,解析云南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对振兴战略路径与实施方式、方法等进行研讨,探索适合云南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
论坛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和云南农业发展智库共同承办。
到2022年,云南每个县要形成一个大产业
主办方介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云南省已经为乡村振兴制定了科学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到202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1815万吨,农业科技进步率将从56%提高到61.5%,农业劳动生产率从3.1万元提高到5.5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从1:1.05达到1:2.5。到2022年,全省一半以上的行政村要培育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每个县要形成一个大产业。
省农科院:将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云南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南处于低纬高原地带,是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全省16州市129个县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复杂多样,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不精,产业优势地位不明显,效益不显著,这些都需要提前进行产业规划。
“省农科院作为云南省政府直属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在我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上义不容辞。”该负责人说,省农科院将根据云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技需要,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为云南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云南欲打造6个“绿色食品牌”千亿元级大产业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规划》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形成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600亿元级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规划》共分为11章43节,设置19个专栏,部署109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以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逻辑主线,衔接空间布局、脱贫攻坚、生产和生态布局、民生保障、政策制度供给等各个板块,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彰显云南特色。
《规划》提出,要凸显云南省生态优势和乡村多元化特色,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从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特色和文化6个方面发力,到2022年完成1万个示范村建设。
《规划》立足云南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等实际情况,明确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精准脱贫十大行动”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出以“人口、产业、公共服务”三个融合为核心,进一步推动云南省城乡融合发展,以2017年为基数,到2022年,力争全省新增城镇户籍人口700万人左右,城镇户籍人口达到2300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