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机院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政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经济效益及投资机遇,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半农半X庄园、文创街区、乡村特色产业园规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针对农村地区的科普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文章在认真梳理农村地区科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科普有效性的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包括农业、农村、农民, 其中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行动主体, 农民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科普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普一是可以宣传党对农村农民的致富政策, 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可在农村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二是为广大农民提供科研成果、科技信息、市场信息, 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通过科普使农民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通过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然而, 当前农村地区的科普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在分析农村科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提高科普有效性的途径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科普效果不理想,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普人员不了解科普对象的需求和特点, 科普人员与农民的直接接触较少, 科普团队组织松散, 随意性较大;二是科普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差, 缺少相关的场馆、会议室、宣传栏等科普设施[6];四是科普媒介单一, 新媒体应用匮乏;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搞集中培训比较困难;六是农民文化程度低, 学习能力差, 对新知识接受较慢;七是现有的科普方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2 提高科普有效性的途径
农村的科普对象包括青壮年男性农民、青壮年女性农民、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农村干部等各类人群, 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完全不同, 应针对不同的人群设定不同的科普内容, 形式和媒介[7]。我们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 当前农村地区急需进行科普的对象是农村干部和广大青壮年劳动力,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群体提供他们比较喜欢的科普内容、科普媒介与方式等, 在此基础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2.1 选择合适的科普内容
农民所关心的内容无非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组织化与管理、农业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专业技术、非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生活健康安全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等。
2.1.1 政策法规
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农民增收政策、粮食政策、养殖业政策、农业机械政策、农产品市场及质量安全政策、农民投入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发展乡镇企业政策、种子管理政策、农业科技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源开发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村民自治政策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宣传, 使农民了解和他们相关的政策, 看到农村发展的希望。
2.1.2 组织化与管理
包括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相关知识。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村的组织化与管理制度的建设,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民间组织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增加农民自身收入、丰富自身业余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主动发挥创造性与活力, 克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缺陷, 以形成农民组织的形式, 抱团融入市场竞争, 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1.3 农业市场经济知识
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农产品的特点 (包括粮食、奶类、酒类、水果、蔬菜、花卉等) 等。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使农民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做好自己产品的市场定位。
2.1.4 农业生产专业技术
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农资产品市场安全及产品选择知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设施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立体农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1.5 非农产业培训技术
包括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农产品的物流、农产品的保险与储藏、乡村旅游服务、网络知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产业链的形成。
2.1.6 生活健康安全知识
包括用电安全知识 (高压线下的安全问题、电器发生火灾的处理办法、雷雨天使用电器的安全知识等) 、用气及冬季取暖安全常识 (煤气中毒的处理办法、热水袋使用注意事项、取暖炉的安全知识) 、驱蚊安全常识 (驱逐蚊虫的方法、驱蚊剂的正确使用) 、卫生健康安全常识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预防冬季感冒小知识、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 、交通安全常识 (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机动车使用规定、农村常用机动车的种类) 、饮食安全常识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农药残留的危害、选购螃蟹的正确方法) , 其他安全知识 (地震如何逃生、心理健康、如何预防诈骗等) 等。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1.7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包括什么是PM2.5, PM2.5的来源及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生态功能、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露天烧烤危害、新型节能家庭如何打造等。通过以上知识的普及使农民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2 选择合适的科普媒介及形式
好的科普内容需要借助适合的媒介和形式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调查发现农民比较喜欢的科普形式是体验参与式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科普宣传时, 针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 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专家团队精心指导、技术培训、体验、交流、参观等直观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 针对一些简单的常规的知识通过纸质宣传资料如报刊、图书、科普手册、通知通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也可借助网络、电子屏幕等新媒介进行间接科普宣传。
2.3 建设稳定的科普队伍
深入挖掘科普队伍的培训资源, 组建一个懂农业、爱农业、善科普、有情怀的科普团队, 努力提高科普团队的培训能力, 加大服务力度。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企业、大专院校、政府机构、相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公众、媒体等。这个团队要与农村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形成稳定的团队结构。
2.4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
包括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展廊、科普宣传栏, 新媒体的建设和应用等。通过科普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村科普活动的硬件支持, 促进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2.5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科普活动
可利用农闲时间、科普活动周、科普活动日、食品安全周等时间进行日常的科普宣传;而针对突发事件、大事件、重点、难点问题, 可进行及时的快速宣传;针对农民平时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要随时出现随时解决。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博览园、农业展销会、农业博物馆、田间地头、学校、乡镇活动中心、村委会、农户家中等地点进行科普宣传活动。
3 今后科普工作的重点
3.1 丰富科普形式
农民比较喜欢科普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因此应聘请专家教授, 在开展科普讲座和技术培训的同时, 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积极组织并开展农民的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农民的视野。
3.2 加大科普投入
设立专项的职业培训基金, 用于科普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政府拨款、单位自筹、社会捐款或有偿服务的形式获得科普资金。
3.3 丰富科普内容
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使其积极投入到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中,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知识普及。
3.4 加强科普团队建设
对科普的师资进行全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和水平。科普活动可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或学校、科协或社团组织、村委会自发进行组织开展, 也可由固定的农业科普技术推广站进行联系有组织有目的进行开展。(作者:王漫冰 刘海荣 齐立海 强昕 曹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