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贵州郎德苗寨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路径研究!

       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分析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的主要生产机制, 即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化机制、自生产机制。并以郎德苗寨为案例, 梳理传统村落自生产的社会逻辑及价值。最后提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可行路径, 即培育以乡贤为核心的自制组织和制度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便捷务工青年回流;联接社会化供给机制, 促进供需协调发展;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寻求政府帮扶与引导。
 
贵州郎德苗寨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按照“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 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属于农村的传统村落存续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乡约民俗, 在现代化过程中, 传统村落不仅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和NGO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也要依靠社区自组织的参与发展。村落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是实现社区参与的前提条件, 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村落社区自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就是村落的公共文化建设。当前, 在传统村落聚集的地区, 大到民族小到村寨, 各有各的民族信仰、文化习俗以及休闲娱乐的方式, 以政府主导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与在地村民的文化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现有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数是由政府包干或是社会组织的供给, 它们往往不能精准把握各区域不同民族村落的文化需求, 而是一味均等式标准式发展, 又常常忽略了在地村民公共文化自生产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低下, 甚村至是无效供给, 使得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 最终致使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为了让传统村落在地村民的生活日益丰富, 也为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可行路径亟待探索。
 
       一、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现状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发现学术界在农村公共文化培育与生产机制方面主要是围绕市场化机制、社会化机制以及政府主导机制进行研究。其中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涉及较多的是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化机制。本文就以上两种生产机制的实践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并提出自生产机制, 以期对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的建设、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问题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一)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政府主导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机制是指政府来主导和负责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提供、生产和传送文化服务产品。政府主导机制最本质的行政特征就是“科层制”, 并依托于公共财政, 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路径向传统村落提供具有特定价值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而传统村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存逻辑, 政府强势的文化干预, 客观上虽有助于推动村落公共文化建设, 但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供需的错位以及文化需求上的路径依赖。总体看来, 政府科层制的行政逻辑以及缺乏必要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是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因此构建良性互通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是服务型政府亟待解决的事情。
 
       (二)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社会化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机制是指通过NGO、高校以及专业的文创机构等社会主体来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设计、生产与输送。在社会化机制中, 高校、民间文化社团、乡村艺人以及具有文艺特长的村民是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主要载体, 他们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因内生于在地乡土社会, 所以更能满足当地村落民众的文化需求, 避免公共文化的供需错位, 因此在传统村落公共文化领域更有活力和发展潜力。总体来看, 公共文化社会化供给机制在挖掘和传承村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由于其传递方式更灵活也更贴近于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相应地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从而更容易成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主体。
 
       (三)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自生产机制
       自生产供给机制是以在地村民为核心, 通过特殊的村落结构, 形成传统社会共同体, 并独立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输送。
 
       二、艺人所在地艺术组织团体, 他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自生产供给机制因其是以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 所以最能高效直接地丰富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自生产机制内生于在地村落, 且符合当地村民迫切需要的文化诉求, 是最高效最直接的供给机制。因其正常运行需要村落具备高度的自发性秩序以及优秀的乡贤作为领导管理者, 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地村落一旦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自生产能力, 其供给机制将是以上三种机制中可持续性最强的, 效果最显著的, 也是最能培养和促进在地村民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供给机制。
 
       三、传统村落自生产的社会逻辑及价值———郎德案例
       (一) 郎德上寨概况
       郎德苗寨因其近乎完整的原始建筑风貌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称号, 2008年的北京奥运圣火就经过于此。郎德苗寨是一个农旅参半的传统村寨, 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几乎占据当地村民的所有收入, 也因为这样, 在地居民很少外出打工。近年来, 郎德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仅在村舍房间里安装了电风扇和热水器, 而且还配备了无线网络。因此, 郎德上寨的游客由原先大多数的一日游游客逐渐转变为深度体验式的游客, 当地村民的收入也随之渐长。虽然郎德苗寨的旅游活动得到过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但村寨旅游发展的决策主要由村长领导的自治组织自主决定和管理, 不依赖于政府和外界社会力量, 具有高度自发性秩序, 这是郎德苗寨最大的特点。
 
       (二) 郎德工分制———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共生互济
       郎德苗寨的集体接待表演规模宏大, 村民们不管男女老少, 都身着传统的民族盛装, 夹道而立, 吹拉弹唱, 祝酒迎宾。村民们之所以能以高度自发性秩序, 组织好相关的迎宾和表演活动, 是因为他们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 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的机制———“郎德工分制”。“郎德工分制”主要规则如下:全体村民如无特殊情况, 都参与到接待和表演活动, 从中所得的25%作为村寨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维修道路和风雨桥等公共设施;剩余的75%则按劳分配, 以工分制记酬, 每月结算一次。郎德的工分制不仅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 而且在相对均等的利益分配机制下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实现了经济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有效融合、互济共生, 同时也有益于在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 郎德自生产的社会逻辑及价值
       郎德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协同共建有益于在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文化有自身建设的规律, 尽管这个村庄很发达但这个村庄的文化一旦没有同步复兴, 过几年之后就会空心化, 在一个村庄中富人就会先走, 把一个烂摊子留给穷人。在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发展的情况下, 在地村民才能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自觉和自信, 文艺表演不仅是他们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也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 乡土情怀也会吸引青年回流, 丰富和传承他们的传统文化。最终, 他们达到了公共文化自生产的目的, 也促进了在地村民之间、在地村民与外界的文化接触与交流, 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可行路径
       (一) 培育以乡贤为核心的自治组织和制度体系
       村庄自组织至关重要。我们传统村落在五千年历史里面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 就是因为乡贤, 正如郎德上寨老支书陈正涛一样, 他们以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方式, 在组织村庄完成村庄的制度, 建立起了村寨经济和文化的自生产机制。传统村落内部的文化体系是一个自治体系, 新中国成立时自治到村到组到小组, 文革结束之后, 国家力量的抽离之后, 村庄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垃圾遍地。个人的私德在没有公德的约束之下, 无限膨胀, 文化共同体瓦解之后这个村庄的经济一定没法做。所以以乡贤为核心的自治组织很重要, 它们承建一个村落共同的认同, 即为村落文化认同, 是构建文化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二)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便捷务工青年回流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社区内生力量, 内生力量的培育需要有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便捷青年在城乡之间流动。青年是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他们从小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 学习传统技艺, 他们本身就具备传承和发扬当地文化的能力。再者, 青年可以回来学习乡贤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培养发展自己的能力, 再结合自己在外务工求学时学到的新东西, 继承和创新在地文化和经济自生产机制, 实现城乡资金、技术以及思想的流动, 本质上也是传统村落现代化的一种途径。同时, 青年回流可以照顾老幼, 避免村落空心化, 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也有益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有利于村落以共同体的方式共生发展, 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 联接社会化供给机制, 促进供需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自生产机制与社会化供给机制相关联, 可以使得在地公共文化生产者与外界文创机构、高校、文化社团、民间艺人或非艺人的村民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发展, 达到交流感情, 丰富和创新在地文化的作用。同时, 他们提供的文化服务都是内生于彼此在地的乡村社会, 更贴近当地村落民众的文化需求, 在传统村落公共领域更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再者, 公共文化社会化供给机制在与在地自生产供给机制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会尽可能在经济和文创技术方面支持在地村民, 改善在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活基本设施, 高效地丰富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从而实现社区公共文化的供需协调发展。
 
       (四) 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寻求政府帮扶与引导
       建立健全的需求表达机制, 一方面要强化村民文化权利意识和公共利益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其次是建立健全村民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渠道。一是疏通各类村民向政府反映民意的渠道;二是建立健全的表达需求的机制, 在地村民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 政府就配套什么样的公共文化产品, 从而使在地村落尽可能的建立自身的公共文化自生产机制。村落的基础条件不一样, 需要当地政府在前期给予帮扶和引导, 改善村落周围大环境和通达条件, 达到切合在地文化地方形塑。同时, 引导在地村民挖掘和认知自身文化, 给予回流青年优惠政策, 引导当地乡贤建立管理自治组织, 根据在地村民的文化需求, 给于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扶。最终得以构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和经济的自生产供给机制, 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作者:王龙)


 

上一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之路!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乡村振兴模式与制度性供给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