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要实现这些既定目标, 需要回答好一个根本问题, 那就是“由谁来振兴”的问题。
一、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长期以来, 乡村成为发展的短板, 由于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单向地流入城市, 造成了农村的失血和贫血, 农村人才“向城而居”, 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而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在人才, 所有资源要素作用的发挥, 都离不开“人”, 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以, 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可以说, 人才问题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而人才的发展则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需要全面的人才支持, 不仅是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型人才, 还需要从事乡村新产业、新动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科研、技术、经济、规划等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型人才、从事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公共事业的公共发展型人才和从事乡村治理的乡村治理型人才[1]。因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聚焦农村发展人才的培育。
二、农村教育的“短板”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据调查显示, 近年来, 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高层次大学的比例上升非常缓慢, 并呈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 是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所致。首先是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明显低于城市,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60%-70%左右, 但是获得的教育经费不到30%;其次是农村学生的优秀生源越来越少, 而且在不断地往县城聚集;再次是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虽然采取了系列的政策, 包括轮岗等政策, 但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数量不足、流失严重问题都是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 而农村教育的品质主要是由农村教师的素质决定的。
三、久久为功, 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到农村教育问题上, 就是农民和农民子弟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需要人才的支撑, 而人才的培养依仗教育的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久久为功, 办好农村的各类教育。让更多的社会精英关注乡村教育, 把视野投向农村教育;让更多的资金流向乡村教育。中国乡村教育, 尤其边远地区的乡村教育的资金是严重匮乏的, 他们和城市学生的差距不只是硬件方面的差距, 更多是品质方面的差距, 要加大政府的投入, 也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教育;让学校成为乡村文化教育的中心。
办好农村的学前教育,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促进和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辽宁省制定了《辽宁学前教育条例》, 旨在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 落实保障儿童教育的责任, 保证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到2020年, 贫困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到80%。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扶持政策[3]”,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着重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实现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与乡镇中心小学均等化。合理确定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16】21号) 要求,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真正让农民子弟不出乡村, 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 对准农村产业需求, 加强产教融合, 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造就一代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民, 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初中后或高中后的职业学历教育, 也要为成年人提供各种非学历的短期职业培训, 提升实用技术学习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 架起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力。同时还要大力兴办社区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 鼓励高职院校发挥智力与技能优势, 与乡村教育活动相连接, 提升农民素养, 使广大农民能够有更多途径和方法勤劳守法致富。
四、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重点在农村、贫困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以多种形式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大力度, 面向国内外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更好地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有效改变辽宁省农村基础教育底子薄弱的状况, 整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利用“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解决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三通工程” (1) 建设, “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20年, 城镇学校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50%以上的中小学学校完成数字校园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一方面积极引进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健全师资队伍培训的常态化机制, 力求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素质、具有本地特色的名校长、名师和专业 (学科) 带头人, 全面提升本地教育发展水平。
五、坚持办学初心, 让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引领
乡村办学, 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更是传播文明的需要。展望未来, 这可以说是我们始终都要坚持的乡村办学宗旨和初心。
农村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农村的未来, 农民的希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应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凝练学校文化;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着力引导农村青少年学生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应有目的地培育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 坚决遏制黄、赌、毒的侵害和影响, 以农村学校师生的良好风尚, 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还广大农村清风正气和一片蓝天。
要打造优秀的学校文化, 把乡村学校办成文明绿色的窗口和基地, 展示其严谨的管理风格, 良好的学风校风, 规范的师生行为, 并使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 用学校良好的清风正气助力乡村现状的治理和改变, 引领乡规民约向善向好, 让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原点和辐射源, 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一场“拔穷根”的战役。中国要富, 要强, 要美, 离不开广大中国农村的振兴和发展;而农村要富, 要强, 要美, 离不开新型乡村建设者的劳动;农村新型人才的培养, 则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精准施策, 靶向发力, 用文化和智力阻击贫穷和落后, 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贫困进程, 以绝后患, 让农村的新生代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以人民为中心,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辽宁教育三十多年, 得到了国家的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 辽宁省委省政府也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从机制上保证了现代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 辽宁教育也必将随着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以传统为基础, 发展公平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 办出辽宁特色, 推动辽宁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 助力辽宁经济、文化的健康高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 可以说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宣言书、路线图、动员令和总纲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一声声号角, 吹响了教育人书写“奋进之笔”的集结号。(作者:董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