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示范,江汉筑就全省首个现代服务业千亿城区

加快产业升级,提升集聚优势,培育资智沃土。江汉区,无疑是国内城区中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兵”。
 
2017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142.58亿元,其中服务业占比93.4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67.79亿元,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大关,总量和占比在全省均雄踞首位。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江汉区始终目标明确、发力精准,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江汉区率先完成了从“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的“升阶进位”。
 
今日的江汉区,商务载体建设一马当先,金融中心地位稳固,雄踞资本高地;国际资源抢滩汇聚,商圈综合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三甲,是顶级奢侈品牌落户中部的首选之地。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江汉区的发展成效:示范工作“有业绩、有载体、有亮点”。
 
【集聚发展】
 
高质量发展范例
 
江汉区聚焦格局优化,拓展发展空间,集约节约用地,坚持产城融合,把服务业发展改革创新与中心城区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武汉发展转型相结合,让更多高端产业、优秀企业在江汉集聚发展。
 
——规划“引领”统筹“十大行动计划”江汉区制定《江汉区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国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示范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将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时尚产业等作为未来重点扶持的示范产业,部署服务业综合改革“十项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了《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长江大道江汉段沿线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等。
 
——三大“集聚区”构筑高端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将武汉中央商务区、江汉经济开发区、省金融聚集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为三大中部最高端的服务业产业生态圈,立足产城融合,营造良好生态办公环境,培育全新动能,巩固全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体地位。
 
【体制保障】
 
江汉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区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协调、服务各街道和职能部门,落实目标任务,在全区形成合力。
 
高质量发展范例
 
——“6+N”产业体系江汉区围绕“产业集聚、功能集中、服务集成”,巩固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全国领先的若干现代服务业集群。
 
——首设集聚区管委会江汉区按集聚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先后设立江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武汉中央商务区管委会、武汉金融街(省金融集聚发展示范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具体承担规划、建设、招商、管理、服务等职能,确保集聚区各具特色。
 
【项目支撑】
 
江汉区布局服务业“全产业链”,辖区内先后建成火凤凰云计算基地、花园道文创产业园、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江汉创谷、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功能性项目,不断为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搭建平台和载体。
 
高质量发展范例
 
——深耕青年路“辉煌七公里”精益求精推进华融开放健康城、嘉裕酒店、广电新演播厅等高端楼宇建设。优化产业形态,引进金融、文创等重大项目,形成以时尚创意、文化旅游、金融商务为主的产业格局,将“老CBD”(武广—中山公园—西北湖片区)、“新CBD”(武汉中央商务区)融为一体,形成“全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实施“创谷计划”深化江汉经济开发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试点,实施“创谷计划”,做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小微科创园,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圈外数字创意产业园,创意设计板块助力“设计之都”建设。京山轻机智能制造产业园、子湖工业园、创业中心一号楼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
 
多年来,江汉区对标北上广深的先进城区,持续推进投融资、土地资源、统计监测、放管服相结合等改革创新,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改革推进】
 
高质量发展范例
 
──“三办”落地见效简政放权深化以“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为重点的区级综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行政审批局全面升级,设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网上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行政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大大缩短,不动产登记办结率居中心城区之首。
 
——金融创新助力民营经济江汉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局,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科创贷”“民贷通”等融资平台。民营经济主体快速增长,2017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余个,其中服务业占绝对比例。

 

上一篇:《云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送审稿)》到2030年核心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下一篇:2020年扬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率将提高到55.7%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