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作为我国一代封建王朝的主体, 不仅曾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 而且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满族入关以来, 满族文化走向衰败, 即使不汉化, 作为白山黑水孕育的畜牧文化也无法统辖中华大地。辽宁省市中国满族人口居住最多的地方, 进过不断的迁移、进化, 满族的风俗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滋养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但是最纯正的满族文化大多分布在偏远农村, 风俗文化被繁衍生息渐渐磨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 这意味着休闲农业的理念开始盛行, 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 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剂, 成为新农业的“宠物”。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民脱贫的新模式, 同时可以为“艺术乡建”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为满乡文化提供供很好的传承平台。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满族文化复兴的核心动力, 为即将走向衰败的满族民俗文化添加新动力。
1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休旅游娱乐活动发生改变, 文旅内需不断增长、经济文化不断扩张, 城镇化的建设与农业新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最新提出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则是囊括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型农业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 是农旅综合模式开发的新起点。满族文化是辽宁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全国1000万满族人口中, 辽宁占据一半以上, 在全国十三个满族自治县当中, 辽宁省有8个。尤其可见, 满乡文化与田园综合体的结合探索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本课题主要就满乡文化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进行探索, 力求顺应国家发展号召, 搭乘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顺风车政策, 挽救满族传统风俗文化于濒危消亡之势。同时,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有效利用乡村自然资源, 重点发展以生态休闲、满族文化、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农旅产业。
2 满族游艺文化在田园综合体中的应用
2.1 满族游艺文化的资源与开发
满族游艺文化渊源流长, 它既是满族的一种生活方式, 又是满族的一种文化。渔猎生产是满族游艺活动产生的母体。满族在清朝入关以前, 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 活动领域也自然多有改变, 因此, 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多元性, 但骑射、狩猎等传统运动项目始终贯穿其中。
2.1.1 满族游艺文化的历史与分布
满族作为唯一一个两度统治中华大地的少数民族, 其必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金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又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满族入关前, 人们大都从事畜牧生产业, 其游艺活动也与其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骑射是游艺活动的主要内容, 努尔哈赤更是把它作为立国之本, 这主要是来源于入关前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滑冰也是满族人入关前的主活动, 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 冬季会在冰面上进行滑冰比赛以及滑冰所引申的冰球等项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 滑冰经常用于战场, 是八旗官兵比较喜欢的一项游艺项目[1]。现在仍然存在的珍珠球、赛威呼、雪地走等项目也是来源于满族入关前的生活习俗以及方式。入关后, 由于满族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政治地位的不同, 游艺文化也想对有所改变。由于清王朝的建立, 许多的游艺项目更是受到了朝廷的支持, 由涉猎发展的名目甚多, 如骑射、步射、射柳条、射香头等。
满族游艺文化资源主要由三大地域框架组成: (1) 有以抚顺、本溪为中心的东部满族文化兴起板块; (2) 以沈阳、辽阳、鞍山、铁岭为中心的中部满族文化积淀板块; (3) 锦州、朝阳葫芦岛为中心的西部满族旅游文化的资源纽带板块。在鞍山地区, 当时的满人与其他民族 (大都是汉人) 杂居, 满族民俗文化同时也渗入其他民俗的风俗文化。其中, 特别是辽金以后的女真人文化影响着汉人文化习俗, 从这一地区文化习俗上看, 中原汉人文化与高句丽文化、女真文化等民族文化是复合化了[2]。
2.1.2 鞍山满族游艺文化的资源与现状
鞍山地理位置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境内主要山峰山脉是千山山脉, 河流体系主要是辽河、浑河等以及其他河流的诸多小支流, 自然资源丰厚, 满人早在五六千年前就与当地民族共同生存发展。自建立大清王朝, 由于受汉人的中原经济文化影响, 其民俗风情也影响着鞍山地区各民族, 所以, 形成了鞍山风情, 具有独特的鞍山文化和鞍山民俗。
2.2 满族游艺文化在田园综合体方面的运用
东北冬季严寒且漫长, 从10月起入冬, 到次年4、5月才入春, 冰雪天气多。满族游艺文化中的狩猎、冰上活动适应季节变化, 适合漫长而枯燥的东北冬季。可以利用地形、山势, 修建滑冰场、骑射基地。依据满族传统文化的节气习俗, 举办大型的骑射比赛、冰上表演等。利用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 充分发挥文俗标签、满乡特色、新型农业等优势, 结合标志性的、代表性的文化建筑, 向新型旅游业进军。
3 满族游艺文化在田园综合体中的应用
3.1 满族祭祀文化资源与开发
祭祀是满族人民为了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先人们的敬仰而举行的一种虔诚而肃穆的仪式, 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重要习俗。满族人的祭祀种类繁多, 但无论是大小祭祀, 都是特别的虔诚, 在挑选豆粒、米粒时必须是质地饱满的, 祭祀用的酒大都是黄米做的。满族人早年信奉萨满教, 萨满有男有女, 他们被看做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在祭祀仪式方面, 在满族还是部落时期, 各个部落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1.1 满族祭祀文化的历史与分布
至晚从11世纪末期, 女真部落中萨满教已经成为主要宗教信仰形式, 之后便一直作为本民族宗教习俗, 一直延续至今。1621年, 随着后金政权融入辽沈地区以后, 其民族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较狩猎时期有着本质性的转变, 但本民族中流行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却无大改变。在《满文风俗》和《清朝实录》、《满清实录》和当时的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着, 虽然当时的后金 (清) 政权下的满族人在政治方面的需要, 不得不增加了佛教、道教等方面的信仰, 但从王族至百姓都仍然把传统的萨满信仰作为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结构体系。
3.1.2 满族祭祀文化的类型
满族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星祭”和“家祭”两种。“星祭”通常是满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直接表现自, 它体现了满族劳动人民对星象和宇宙的崇信, 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和顺应自然的观念。“星祭”一般是在在秋季九月以后举行, 但是具体的时日还要观天象, 必须要挑选一个午夜里天上的星星出全的日子。“家祭”则是体现满族人民一族或以家庭为单位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的仪式, 也是在每年的特定时节举行的重要仪式。在时间上有朝祭和夕祭之分。
3.2 满族祭祀文化在田园综合体方面的运用
传统的满族人对祭祀活动及其重视, 但是随着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限制与改变, 祭祀文化已经慢慢走向衰败, 即使在满人聚居最多的东北地区, 也没有一个大型并且正规的祭祀场所。可在综合体内部中心场所修建大型广场, 并且布置传统祭祀所用祭坛、道具等, 按照传统的时令节气举行祭祀活动, 吸引客流的同时, 打造文旅标签, 形成有机商业链。举行祭祀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挽救传统文化于濒临灭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