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重大基础前沿平台,构建形成从基础研究-成果孵化-应用开发-产业集聚的转化链条,探索产学研用立体互动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速集聚发展态势。
一、抓基础前沿,激发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开工建设,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研发出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量子保密通信首次实现洲际通信。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成功落户合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天地一体化中心、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未来网及先进光源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策源地。
二、抓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和桥梁
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打通“技术-产品-产业”转化通道,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实体化、系统化转变,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今年2月8日华米科技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科技资源快速集聚,合肥市与北航、北外、哈工大、广州能源所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合肥校区与创新研究院。广泛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发展“项目-人才-基地”,加快建设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目前全市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2个。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出台人才政策20条,“哈佛八剑客”追梦科学岛成为人才回归、创新报国的时代佳话。截至去年12月,合肥已拥有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包括两院院士108人。
三、抓孵化转化,构建“三重一创”现代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全面铺开,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近两年56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拨资金15.4亿元。健全科技成果孵化链条,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达到111个,其中国家级30个。大力支持发展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量子信息、大数据、太赫兹装备等未来先导产业。加速建设新型显示、机器人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液晶显示、康宁玻璃基板等项目竣工投产,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