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名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委员会,为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把脉

        斗门生态农业园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考核验收,跻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月29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园区战略发展与建设研讨会在十里莲江会议中心举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罗锡文为首的19名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委员会,为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把脉。
        
        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周木堂、珠海市副市长刘嘉文、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斗门区区长马洪胜等领导参加了当天的签约及研讨活动。斗门区委常委、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进主持会议。
 
园区现代农业成果丰硕
 
        据了解,珠海市2010年批准成立斗门生态农业园区。园区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公里。约占珠海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园区。2013年9月,斗门生态农业园区获批科技部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7年1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目前,园区已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特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产业等几大产业格局。
 
        2013年以来,园区一直秉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理念,目标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产城互动农业科技城、全国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和休闲健康产业基地。经过4年多建设,先后荣获科技部“星创天地”和农业部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新增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省级名牌产品。园区还建设河口渔业院士工作站,打造全国最为先进的河口渔业“产学研科技平台”,2017年“斗门白蕉海鲈”获得全省唯一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与此同时,近年来,斗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农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现,全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141家。
 
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支撑
 
        当天进行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签约的共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等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记者注意到,此次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内容相当具体,每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具体合作事宜均有五项以上,总数超过30项,合作领域涵盖生态渔业产业群、共建珠江三角洲渔业科技服务平台等方方面面。
 
        斗门区区长、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主任马洪胜表示,未来斗门将立足更高更远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将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园区。
 
        副市长刘嘉文表示,该产学研合作,将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增加科技含金量、添注创新源动力,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两位院士为园区发展把脉
 
        活动当天,作为省级院士工作站的广东省河口渔业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该工作站也是珠海市首个农业类院士工作站。
 
        “产学研结合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次三方合作,有利于推动珠海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提高农渔业和水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浩然表示,建设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作为主体,又必须产学研相结合。希望校企双方能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企业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合作,以此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针对珠海发展农业具有哪些优势?又该如何为园区把脉?林浩然称,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空间广阔、环境优美等都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以水产养殖为例,园区更适合创建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把渔业建设和环境优化相结合,高效高产、低碳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业是未来园区发展方向。
 
        在园区战略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直言:“农民还在弯腰锄地、弯腰插秧,这是不行的,既然要发展现代农业,肯定要靠科技和机械化。”罗锡文院士表示,园区要发展好,首先要准确定位,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园区企业可以提出科技需求,然后我们和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把全国最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先从园区做起,再逐步向珠海周边扩散,最终为珠海、乃至广东闯出一条路。”

上一篇:潍坊综合保税区推进“六大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打造全市高端产业聚集区

下一篇:天津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