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六合区龙袍街道华丽转身

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六合区龙袍街道华丽转身
         龙袍街道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汤包美食文化之乡,江苏乳鸽之乡,南京蔬菜之乡,江北中医之乡。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尝长江美味,品蟹黄汤包,饮酒赋诗,忽然一阵旋风将龙袍卷入江中,龙袍飘落的地方后被称为“龙袍洲”,沿袭至今。

        近年来,街道突出发展以菜业、渔业、鸽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东沟现代农业园已形成 2000 亩核心片区,建成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乐示范园等,被评为市重点农业园区。 鸽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已成为全省重要的鸽业养殖基地, 长江渔村“四季花海”和知青文化建设接近尾声。长江社区被评为市级十大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列入六合区六朵“茉莉花”之一,境内水杉种植约 200 亩、绿化覆盖率达 40%、湿地面积 20 平方公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自 2001 年原龙袍镇举办首届龙袍蟹黄汤包节以来,这一曾经“深藏闺中”的特色美食已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香飘大江南北。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龙袍街道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随着“渔光一体”项目的落地和通航小镇的打造,龙袍的经济正在逐步发力,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乡村文化旅游 长江渔村品龙袍美食 悟知青文化

       金秋时节,菊黄蟹肥,香浓味美的龙袍蟹黄汤包新鲜“出笼”。上月,第十六届中国·南京(分金亭杯)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节在龙袍街道六八农庄盛大开幕。截至今年,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年接待旅客 15 多万人,形成了全区独树一帜的“汤包经济”。游客在品尝汤包之余,还可以欣赏水杉大道的秋景,领略滨江小镇的醉人风情。

       古朴的村居院落,淳朴的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风光……秋日,走进龙袍街道,水杉大道率先映入眼帘,这些水杉树是上世纪 60 年代下乡知青们沿着村路两旁种下的,有 6 万多棵,如今已绿木成荫,长成 10 公里长的水杉大道。

       作为六合区打造的“六朵茉莉花园”之一,长江渔村就在水杉大道旁,小桥流水,阡陌交通,花香扑人,近岸则渔舟唱晚,捕鱼待沽,今年上半年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明黄色巨型“龙袍”就出于此。长江渔村三面临江,土地肥沃,生长着 3 万亩芦苇,曾先后被评为“南京市首批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江苏省生态村”。

       1968 年,首批 2000 名老三届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这里,把芦苇荡开垦成良田,现在村里还保留着过去的老厂房、知青宿舍、知青食堂等原貌。很快,幸福花盘、花田,知青文化馆、中国汤包美食馆将对外开放,在保留村庄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外立面装饰改造,打造的知青文化已渐成风景,打破了这里过去只是蟹黄汤包上市时热闹而平时门庭冷落的“一季游”怪圈,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来这里感受乡村之美。

       此外,街道今年在水杉大道旁种植了百万株鸢尾等花卉,形成四季花海,身处绿色氧吧,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清洗五脏六腑,彻底洗去因久居闹市而沉积在体内的尘埃,消除疲惫的身心,恢复生命的活力。

       乡村文化旅游自然离不开“舌尖上的龙袍”,除了蟹黄汤包,龙袍头道菜、东沟乳鸽、长江江鲜、独家秘制刀鱼干、白鱼干、水八仙等,一系列的农家乐和民宿随之兴起,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以前我家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大概就挣 700 块钱。现在开农家乐,两天就能挣好几百块钱。”村民杜丛宝说,街道帮助村民做规划图,设计风格形式,找施工队、拉客源,让村民有规划、有特色、找捷径、避弯路,形成“餐饮+住宿+旅游+农副产品”一条龙经济,为村民致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在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街道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点,挖掘各村(社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旅游,展现乡村风情。”龙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力争将街道打造成为集农业旅游休闲、乡村文化展示、风光优美秀丽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地。

渔光一体 养鱼无排放 光伏发电无污染

       依水而生,因水发展,素有“水乡富地、江畔明珠”之称的龙袍街道“水文化”由来已久。依托丰富的水资源,街道借力光伏产业,与通威集团合作“渔光一体”项目,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所谓“渔光一体”,指的是在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优质鱼,与未安装光伏发电板的池塘相比,养殖量将增长 2、 3 倍,养殖效率提高 3—5 倍,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据介绍,龙袍街道启动现代渔业精品产业园项目,规划用地两千亩,开挖 20 口池塘、 2 口蓄水沉淀池、 2 口人工湿地、种苗繁育车间、孵化车间等。园区除进行长江江鲜的驯化外,主要进行名优鱼、虾、蟹类养殖,主要包括当地畅销的昂刺鱼、南美白对虾、河蟹、江团、鲈鱼等,以及观赏鱼类红鲫、锦鲤养殖。

       产业园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即采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环水养殖模式,加速安全水产品与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水产养殖从量变到质变的革命性转变。“渔光一体”主要负责人介绍,在经过规划的‘渔光一体’的池塘里,通过底排污解决清淤的问题,保证水质的良好,通过微孔增氧机、水车增氧机等来解决溶氧问题,保证水体溶解氧,经由通威自主研发的风送投饵机投喂,饲料投喂的位置和撒料面积都能进行控制,在“渔光一体”池塘设计 25%—50%深水区进行诱捕,可解决捕捞的问题。

       池塘将采用标准化混凝土护坡,配套通威六大“渔光一体”池塘养殖关键技术,解决因光伏电站打桩和遮光带来的投饲、捕捞、增氧、清淤、内外源性污染和园区消毒杀菌等问题。同时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实现水厂产出清洁能源,水下养殖优质水产品。

       “还会安装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控制、视频监控为一体的系统,实时监测池塘溶氧、水温、PH、氨氮等,远程操控,大大节约劳动力。”“渔光一体”主要负责人说,产生的鱼体排泄物、残饵移出养殖水体,改善养殖水域环境,经过处理后二次利用,固体沉积物晾晒用作有机肥料。“届时,在标准化池塘养殖出的每条鱼身上都将附上身份码,可查处产地,全程安全追溯。”
 
通航小镇 打造通航机场区、通航产业园和通航服务社区的“一园两区”格局
 
       龙袍新城作为江北新区确定的通航产业发展区,规划定位为江北新区向东辐射的次区域中心和南京沿江综合性产业新城。今年南京市出台的《关于优化全市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见》明确六合要依托通用航空综合服务基地,发展通航产业,在龙袍新城打造“通航小镇”。“通航小镇将注入以航空和飞行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元素, 紧密与龙袍的历史文化、 滨江湿地、美食文化等充沛的独特资源相结合,打造一个传统历史文化、水乡生态景观与现代科技成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产城融合、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镇。”龙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各式各样的小型飞机模型展示在龙袍街道,看得人应接不暇,以后,这些飞机原型将停放在即将建设的 500 亩机场上,配备通航运营中心、飞机展销中心、固定运营基地( FBO)、航空俱乐部等。

       机场之外,通航小镇还兼具很多内涵,整个小镇将打造“一园两区”的格局,即通航机场区、通航产业园和通航服务社区。产业园,拟规划引进通用航空器生产制造,并延伸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通航飞机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组装、销售、服务等于一体;而服务社区,主要建设具有航空特色、人文魅力的生产生活服务空间,规划发展特色居住、商务办公、休闲度假、主题商业、会展服务、文化传播等。比如在文化传播上,服务社区将规划建设航空博物馆/科教馆、航空文化体验中心等科普教育基地,通过通用航空历史展览、飞机模型展示、模拟飞行体验、图书资料、视频影像等方式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对航空知识的了解。

       从长远规划来说,通航小镇还将开发航空旅游路线,将基地设定为通用航空旅游集散中心,与各大景区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空中旅游项目,开通空中看城市,立体看景区。建立通用航空起降点,并开辟通用航空旅游直飞线路,形成江苏省通用航空旅游网络。建立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通用航空机场的互联互通,融入到泛长三角地区通用航空旅游网络,成为江苏省通用航空旅游的枢纽,乃至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航空旅游示范点。龙袍街道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汤包美食文化之乡,江苏乳鸽之乡,南京蔬菜之乡,江北中医之乡。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尝长江美味,品蟹黄汤包,饮酒赋诗,忽然一阵旋风将龙袍卷入江中,龙袍飘落的地方后被称为“龙袍洲”,沿袭至今。

       近年来,街道突出发展以菜业、渔业、鸽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东沟现代农业园已形成 2000 亩核心片区,建成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乐示范园等,被评为市重点农业园区。 鸽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已成为全省重要的鸽业养殖基地, 长江渔村“四季花海”和知青文化建设接近尾声。长江社区被评为市级十大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列入六合区六朵“茉莉花”之一,境内水杉种植约 200 亩、绿化覆盖率达 40%、湿地面积 20 平方公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自 2001 年原龙袍镇举办首届龙袍蟹黄汤包节以来,这一曾经“深藏闺中”的特色美食已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香飘大江南北。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龙袍街道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随着“渔光一体”项目的落地和通航小镇的打造,龙袍的经济正在逐步发力,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乡村文化旅游 长江渔村品龙袍美食 悟知青文化

       金秋时节,菊黄蟹肥,香浓味美的龙袍蟹黄汤包新鲜“出笼”。上月,第十六届中国·南京(分金亭杯)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节在龙袍街道六八农庄盛大开幕。截至今年,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年接待旅客 15 多万人,形成了全区独树一帜的“汤包经济”。游客在品尝汤包之余,还可以欣赏水杉大道的秋景,领略滨江小镇的醉人风情。

       古朴的村居院落,淳朴的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风光……秋日,走进龙袍街道,水杉大道率先映入眼帘,这些水杉树是上世纪 60 年代下乡知青们沿着村路两旁种下的,有 6 万多棵,如今已绿木成荫,长成 10 公里长的水杉大道。

       作为六合区打造的“六朵茉莉花园”之一,长江渔村就在水杉大道旁,小桥流水,阡陌交通,花香扑人,近岸则渔舟唱晚,捕鱼待沽,今年上半年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明黄色巨型“龙袍”就出于此。长江渔村三面临江,土地肥沃,生长着 3 万亩芦苇,曾先后被评为“南京市首批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江苏省生态村”。

       1968 年,首批 2000 名老三届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这里,把芦苇荡开垦成良田,现在村里还保留着过去的老厂房、知青宿舍、知青食堂等原貌。很快,幸福花盘、花田,知青文化馆、中国汤包美食馆将对外开放,在保留村庄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外立面装饰改造,打造的知青文化已渐成风景,打破了这里过去只是蟹黄汤包上市时热闹而平时门庭冷落的“一季游”怪圈,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来这里感受乡村之美。

       此外,街道今年在水杉大道旁种植了百万株鸢尾等花卉,形成四季花海,身处绿色氧吧,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清洗五脏六腑,彻底洗去因久居闹市而沉积在体内的尘埃,消除疲惫的身心,恢复生命的活力。

       乡村文化旅游自然离不开“舌尖上的龙袍”,除了蟹黄汤包,龙袍头道菜、东沟乳鸽、长江江鲜、独家秘制刀鱼干、白鱼干、水八仙等,一系列的农家乐和民宿随之兴起,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以前我家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大概就挣 700 块钱。现在开农家乐,两天就能挣好几百块钱。”村民杜丛宝说,街道帮助村民做规划图,设计风格形式,找施工队、拉客源,让村民有规划、有特色、找捷径、避弯路,形成“餐饮+住宿+旅游+农副产品”一条龙经济,为村民致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在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街道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点,挖掘各村(社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旅游,展现乡村风情。”龙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力争将街道打造成为集农业旅游休闲、乡村文化展示、风光优美秀丽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地。

渔光一体 养鱼无排放 光伏发电无污染

       依水而生,因水发展,素有“水乡富地、江畔明珠”之称的龙袍街道“水文化”由来已久。依托丰富的水资源,街道借力光伏产业,与通威集团合作“渔光一体”项目,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所谓“渔光一体”,指的是在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优质鱼,与未安装光伏发电板的池塘相比,养殖量将增长 2、 3 倍,养殖效率提高 3—5 倍,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据介绍,龙袍街道启动现代渔业精品产业园项目,规划用地两千亩,开挖 20 口池塘、 2 口蓄水沉淀池、 2 口人工湿地、种苗繁育车间、孵化车间等。园区除进行长江江鲜的驯化外,主要进行名优鱼、虾、蟹类养殖,主要包括当地畅销的昂刺鱼、南美白对虾、河蟹、江团、鲈鱼等,以及观赏鱼类红鲫、锦鲤养殖。

       产业园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即采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环水养殖模式,加速安全水产品与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水产养殖从量变到质变的革命性转变。“渔光一体”主要负责人介绍,在经过规划的‘渔光一体’的池塘里,通过底排污解决清淤的问题,保证水质的良好,通过微孔增氧机、水车增氧机等来解决溶氧问题,保证水体溶解氧,经由通威自主研发的风送投饵机投喂,饲料投喂的位置和撒料面积都能进行控制,在“渔光一体”池塘设计 25%—50%深水区进行诱捕,可解决捕捞的问题。

       池塘将采用标准化混凝土护坡,配套通威六大“渔光一体”池塘养殖关键技术,解决因光伏电站打桩和遮光带来的投饲、捕捞、增氧、清淤、内外源性污染和园区消毒杀菌等问题。同时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实现水厂产出清洁能源,水下养殖优质水产品。

“还会安装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控制、视频监控为一体的系统,实时监测池塘溶氧、水温、PH、氨氮等,远程操控,大大节约劳动力。”“渔光一体”主要负责人说,产生的鱼体排泄物、残饵移出养殖水体,改善养殖水域环境,经过处理后二次利用,固体沉积物晾晒用作有机肥料。“届时,在标准化池塘养殖出的每条鱼身上都将附上身份码,可查处产地,全程安全追溯。”
 

上一篇:“互联网+智慧医疗”成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下一篇:中机院:我国健康养老文化全产业链“航母模式”急需形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