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的关键因素

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关键因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保障国家长久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民族振兴, 国家发展, 文化的力量至关重要。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延绵不断, 中华文化居功至伟。当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 文化发展是关键性因素。

        在民族振 兴、 国 家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经 济 是 硬 实力, 文化是软实力。硬实力的实现可以通过抓住机遇突飞猛进, 软实力的培育则需要文火慢炖久久为功。一句话: 实现经济强国难, 实现文化强国更难!我国改革开放3 0多年来, 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世界公认; 但文化发展还是一个“ 短板” , 中国经济的世界大国地位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不相匹配。当前新形势下, 做强中国文化还需注重以下八大问题。

一 对文化的认识要到位

        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 认识是关键。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进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文化正在逐步升温, 人们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正越来越深化。然而,在文化建设实践中,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仍然存在文化被高高提起却轻轻放下, 强调得很重、 落实得很虚的现象。这与其说是执行力的问题, 还不如说是认识的问题。在许多领导者眼里, 可能经济是实的,文化是虚的; 经济是“ 硬杠杠” , 文化是软指标。而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眼里, 文化并不是生活必需品, 物质是实的, 精神是虚的; 人不吃 不 喝 不 行, 但 不 读 书 看报、 不看电影照样能够生活。所以, 文化要实现大发展, 认识必须提上去。只有认识上去了, 行动才能跟进, 产业才会有全新的局面。而认识要真正上去, 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 掀起认识和建设文化的双高潮。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有句名言: “ 宁愿失去一个印度, 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 总之, 文化大发展, 既需要建设的热度, 更需要认识的高度。

二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是短板

        著名出版人李朋义先生曾讲过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事: 上世纪末, 他担任外研社社长期间到贝塔斯曼洽谈版权合作事宜, 当他的手和贝塔斯曼总裁的手握到一起时, 他突然心生震撼, 这是一次从产业意义上讲根本不对等的握手。当时的外研社虽已码洋近十亿人民币, 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出版大社, 但贝塔斯曼却是国际上产值高达几百亿美元的出版大鳄。这一次握手, 让李朋义强烈感受到产业发展的巨大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纵向比成绩巨大, 可谓翻天覆地; 但横向比, 产业依旧弱小, 在市场腰杆子不硬。以出版业为例, 国内5 00多家出版单位、 近千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产值还不及贝塔斯曼一家跨国出版集团。

        文化产业依然弱小的现实局面, 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短板, 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中同样包括了“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的描述; 今年李克强总理也在《 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 集约化、 专业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所有这些, 无不表明国家推动文化产业“ 加速度” 发展的决心, 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利好消息。国际国内的现状都在表明,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环境下, 实力决定能力, 有实力才有 市 场 魅 力。我 国 文 化 产 业 实 力 还 不 强, 2 015年整个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 5829亿元, 占 GDP 的比重仅为3.82%, 推动产业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要多出精品筑造高峰

        尽管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迅速, 文化产品生产数量繁多, 但由于文化市场精品佳作或供给不足、 或供应不畅, 使得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市场供给与读者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满足当前人们个性化、 多元化需求的文化精品, 依然是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领域永恒的主题。那么, 何为精品? 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所谓精品, 是指那些“ 思想深邃、 艺术精湛、 制作精良” 的作品, 也就是那些“ 像蓝天上的阳光、 春季里的清风一样, 能够启迪思想、 温润心灵、 陶冶人生, 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的作品。我国是经济大国, 也是文化大国, 但不是文化强国。大而不强, 关键原因是文化产品数量庞大, 但质量不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的那样, 存在“ 有数量缺质量, 有‘ 高原’ 缺‘ 高峰’ 的现象” 。占领文化市场,赢得读者青睐, 是需要用作品说话的, 过去如此, 现在如此, 将来还是如此。不管是传统文化产品, 还是数字文化产品, 其能否成功吸引读者, 最终都要靠产品讲话。

四 要重视人才

        今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 文化产业是“ 电脑” +“ 人脑” 的创意产业, 如果把“ 电脑” 看成是硬件条件, 那么“ 人脑” 则是软件条件。现代科技快速发展, 电脑已极大普及, 也就是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十分完善和成熟。但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 素 是 软 件 条 件“ 人 脑” , 即 人 的 创 造 性。

        人的创造一 直 以 来 都 是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的 最 主 要 特征。产品决定市场, 但文化产品体现的是人的创新创造劳动,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创新创造在决定着文化市场, 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如果没有一支有创新能力的队伍, 那就是一句空话。
 
        那些经典剧目、 畅销图书、 电影大片的背后无一不闪现着优秀的创作、 生产、 传播等各个环节人才的身影。也正因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的人的重要作用, 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绝不能忽视文化名家大家的引领作用。像大家熟知的英国作家罗琳与她的超级畅销图书《 哈利· 波特》 系列, 在风靡全球出版市场的同时, 衍生出多种文化产品, 产生了全球性的巨大市场影响。再如今年4月去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 一本《 白鹿原》 , 市场累计销售达5 00 万册, 这还不算那些隐形的盗版书。一个知名作家、 一部优秀作品, 往往带动图书、 影视、 剧目等多个市场, 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该说, 当前文化建设事业急需各类人才, 更呼唤名家大家!

五 要有洞察全球的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文化生产的全球性日益增强, 世界文化竞争随之加剧, 这决定了一国文化, 国内强, 不算强, 你不出去, 他要进来。文化市场如同绿茵场, 再好的防守也迎不来胜利, 反而会有失守的风险。现阶段我国文化最为活跃的是城市市场, 当城市市场相对饱和无法大力突破之时, 未来要想促进和刺激它 的 发 展, 只 有 两 条 路 可 走: 一 条 是 往 下走, 去丰富农村文化市场, 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这方面, 按照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均等化要求, 已做了不少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更重要的一条是往外走, 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需要与跨国大鳄同台竞技, 这需要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创作、 生产、 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有全球视野, 要做到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 世界传播。只有视野走进全球, 产品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只有 产 品 走 向 世 界, 才 有 可 能 形 成 文 化 认同, 才能拥有话语权。反之, 没有全球视野, 就不可能有走向全球的产品; 没有能走向全球的产品, 也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企业; 没有走向全球的产品和企业, 就不会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六 要尽快完善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投入的。当前, 我们发现, 作为城市绿洲的报刊亭, 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消失; 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很多正陷入经营困境,关门倒闭情况时有发生; 作为文化阵地的图书馆、 农家书屋的图 书 更 新 问 题 还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得 到 解 决……。文化投入太少, 文化设施历史欠账太多, 文化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发展的包袱很重等等, 这些都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尽管如此, 但是我们在感慨的同时, 也要欣喜地看到, 政府正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像财政对文化投入在持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推进完善。全国2 4 小时书店越 来 越 多; 武 汉 正 在 打 造 1 5 分 钟 “ 阅 读 圈儿” ; 陕西发放1 10 多万张文化惠民卡; 浙江已设立9家文化产 业 专 业 银 行 等 等。但 从 全 国 范 围 看, 这样的变化还不够多, 也有点慢。当然, 要完善文化服务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 还需要社会、 企业各自理清自己在文化建设中担负的责任, 该政府管的要坚决管起来, 如资金投入、 政策保障、 市场监管、 公共服务等等; 该市场做的要回归市场, 如活动组织、 平台搭建、 市场自律等等; 该企业担当的要落到实处, 如精品供给、 市场培育、 服务受众等等。总之, 要通过各种力量共同发力, 把完善文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进一步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七 要积极倡导和引导文化消费

        需求不等于消费, 有效的文化消费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消费的恩格尔定律,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那么用于包括文化消费在内的其他消费比例就会增加。国际上有关研究也表明: “ 当人均 GDP 超过3 000 美元的时候, 文化消费 比 例 会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接 近 或 超 过5 000 美 元时, 文化消费则会‘ 井喷’ 。” 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 010年我国大陆人均 GDP 就已超过了4 500美元,2 014年更是达 到7 595 美 元, 但 收 入 的 大 幅 增 长 并没有带来我国“ 文化消费的倍增” , 文化市场消费依然低迷。仅就阅读消费的数量而言, 有关的统计表明: 2 015年, 我国 居 民 用 于 文 化 娱 乐 的 人 均 消 费 支出为7 60.1元, 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 其中, 城镇居民为1 216.1元, 占比为5.7%; 农村居民为2 39元, 占比为2.6%。如果以阅读消费为例,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 本, 阅读水平较高的北京也仅 仅 接 近1 0 本, 而 以 色 列 是6 4 本、 俄 罗 斯 是5 5本、 美国是5 0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有人吃饭、 买衣服可以一掷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但却舍不得花几十元买一本书。重物质、 轻文化的消费观念和结构严重影响着文化市场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 培养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刻不容缓。
 
        当前是一个商业极度繁盛的消费时代, 有市场、 有产品, 没有消费不行。物质产品问题是过度消费, 比如2 015年的“ 双十一” , 阿里巴巴电商平台— ——“ 天猫” 一天的消费额就达9 12亿元。但文化市场正好相反, 产品极大丰富, 消费仍嫌不足。电影市场虽然崛起强劲, 但一个1 3亿人口的大市场, 2 015年的电影票房收入也仅仅4 40.7亿( 这还包括了已经被查证了的掺假的票房收入) 。文化市场, 有倡导, 才会有消费。以图书市场莫言作品为例, 同样的书, 获奖前, 销不动; 获奖后, 销断档。莫言获诺贝尔奖, 就是对莫言作品销售的一次最直接的导购。领导同志荐书也是如此, 一个省, 某本书一旦被省委书记推荐了, 省里的干部都找着去买、 争着去读……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 以, 现 阶 段, 文 化 消 费 还 需 要 大 力 倡 导 和引导!

八 要深化改革

        产业要发展, 改革是关键; 哪里有改革, 哪 里 就有新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让我国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 还得继续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剩下来的改革都是难啃的“ 硬骨头” 。但改革作为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总开关, “ 骨头”再硬也要啃, 只有啃下“ 硬骨头” , 才能激发发展的新活力, 也才 会 赢 得 产 业 发 展 的 新 局 面。 随 着“ 十 三五” 期间文化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化, 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壁垒和专业边界将会被逐渐打破, 并购重组将成为趋势, 转型融合将会变成潮流, 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必将涌现出一批规模化、 集约化、 专业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 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 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与科技、 创意、 金融、 旅游等深度融合的全新的板块和发展模式。总之, 要想实现文化强国梦, 必须依靠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最后, 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来看,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业强, 我国文化安全系数就高;文化产业弱, 文化就缺乏安全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进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贡献, 这或许正是我们逐梦文化强国的初心所在!


上一篇: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下一篇:关注三类投资方向助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