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高新区是西部首个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经过 24 年的创新发展,宝鸡高新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型工业化钛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钛产业专利导航实验区, 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发展、 实现追赶超越的新路子,在关中崛起一座 35 平方公里、拥有 5600 多家企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2015 年,宝鸡高新区科工贸总收入 2038 亿元,工业总产值 1630 亿元,工业增加值 480 亿元,区域生产总值 605 亿元。
一、新思路领航,以规划协同谋跨越。凭借雄厚的制造基础、优越的交通区位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宝鸡高新区面向全省统筹科技资源,构建西宝高速创新通道,聚力做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及智能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现代中医药、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中省市发展规划及国家战略,主动邀请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团队为高新区绘制发展蓝图及专项规划,为未来科学前瞻发展指明方向。
二、大板块构建,以产业协同求突破。宝鸡高新区积极主动融入关中城市群、陕西自贸区发展,以西安研发、宝鸡智造为主导,积极开展汽车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高压输变电、有色金属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以咸阳、渭南、杨凌、铜川为节点,积极开展电子信息、中医药、 3D打印、现代农机等领域的协同创新。目前,宝鸡高新区 400 余家新材料企业均在西安设立研发、展销中心, 80%的制造业企业常年为西咸、成渝配套服务,吉利汽车、宝华车辆、宝鸡专用汽车、银河消防等 6 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沃尔沃、陕汽、法士特协同联合,率先迈出关中产业协同创新步伐。
三、高品质重塑,以生态协同优环境。着眼于打造大秦岭生态圈,宝鸡高新区加快推进秦岭北麓森林化、工业长廊园林化、渭河水系景观化进程,以全域绿化、立体美化、科技亮化为主,南山台塬建成 38 公里的水蜜桃、猕猴桃、葡萄、蔬菜林果经济带,渭河百里画廊形成以公路高铁景观轴、绿色循环示范企业、园林社区为底色的生态画卷,渭河滩涂建成 43 万平方米集体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公园,错落有致、山环水绕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最宝贵、最长远的竞争力。
四、产学研对接,以创新协同促转型。借力关中最密集的科教资源、最丰富的人才储备,宝鸡高新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个,省级各类技术中心 41 个, 院士工作站 2 个, 博士后工作站 10 个。 出台《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奖励办法》,11 万科技创新人才扎根研究院、实验室、生产线,解决科研战略性不足、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
产学研用的高度协同创新,打通了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转化通道,宝鸡高新区先后攻克航天用合金工程化、连续输油管、磁浮轨道交通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传输设备、国家“ 863”计划 4500 米载人潜水器电子束焊接载人球壳、 1.2 万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未来,宝鸡高新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向关中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目标迈进。
第一,紧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内涵和追赶超越使命,积极主动加快产业培育步伐,重点培育永磁传动、物联网通信设备、纳米纤维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二,紧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陕西自贸区建设, 积极主动加速宝鸡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工作, 推动关中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通关协同。
第三,抢抓关天经济区建设机遇,全速推进科技新城、 1500 亩伐鱼河生态景观轴和 15 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建设,重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新枢纽。第四,加快中医药、激光加工、 3D 打印、智能制造、有色金属五大国家级研究中心建设,为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第五,实施产业巨人计划,到 2020 年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等 2 个千亿级、轨道交通等 5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一流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