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院专家对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

中机院专家对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 建在农村, 惠及农民, 融通城乡, 是广大休闲农业企业利用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过程和乡土民俗文化, 经过系统规划设计和精心配套建设, 以满足游客自然观光、 消费购物、 农事体验、 游乐活动、 养生度假等乡村休闲需求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 也是现代服务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有效载体。

1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 1990 年代, 最初在长沙、 益阳两市兴起, 形成以钓鱼休闲、 吃农家菜、 住农家房、 观农家景、 干农家活的 “农家乐” 为主体形式。 经过多年发展, 呈现出形式多样、 规模较大、 特色明显等特点。 截至 2011 年底, 湖南省有休闲农庄近 4 000家, 其中星级休闲农业企业 296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 15 000 户, 年接待游客8 100万人次, 实现经营收入 112亿元; 种养基地面积达 54 336hm2, 直接安置农民 24.2万人就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 。

        湖南省休闲农业因思想认识、 发展环境、 土地流转、 资金投入等局限, 还存在科学规划缺乏, 项目建设趋同; 基础设施落后, 经营管理欠规范; 品牌效应不强, 宣传促销不力; 文化内涵不深, 科技含量不高等弱点。

2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休闲农业产业特征由自发闲散状态向规范管理转变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 将从自发状态逐步转入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实现与大农业、 大旅游、 大文化、 大生态、 大都市的深度融合, 众多学者已关注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6-8], 特色农业产业尤其是休闲农业的主题化、 特色化、 产业集群化[9]的趋势将日渐明显。

2.2 休闲农业消费形态由低端消费向高端消费转变

       随着国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群体不断扩大, 而休闲农业消费形态将由低端消费向高端精致化发展, 低水平、 低品位的 “农家乐 “将逐步退出市场, 而高端教育农园、 运动养生、 度假疗养、 趣味休闲、 观光体验等主题休闲庄园的消费需求会日渐增多。

2.3 休闲农业的准入机制将逐渐完善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 农业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以及休闲农庄从业人员将加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政策体系、 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出台相关政策, 提高准入门槛, 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 重点提质改造现有休闲农庄, 引领和促进湖南休闲农业走上 “规范化、 精致化、 差异化” 发展道路。

3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明确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

3.1.1 区域化布局战略。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分为四大区域, 其中长株潭休闲农业中心区融合大城市, 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参与、 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 湘中南区重点打造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 将湘中南地区休闲农业园区打造成粤港澳度假天堂; 湘北湖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 采摘垂钓、 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 渔事劳作、 荷花观光生态园等; 湘西山区突出大湘西的自然景观, 注重和大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和民俗风情游。

3.1.2 品牌化发展战略。

        一是建立包括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全省休闲农业整体形象, 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先进省、 样板省和参观学习目的地;

       二是各市、州、 县按照产业集群的模式, 围绕 “高、 新、 特、 优、雅、 奇” 方向打造一批 “叫得响、 传得开、 效益好” 的休闲农业重点示范园区;

        三是通过举办或承办全国性、 区域性、 行业性的论坛节会, 结合湖南传统乡村旅游节会、 特色农产品节会、 少数民族节会, 全面推动湖南休闲农业成果, 并重点打造常态化、 大众化品牌节会。

3.1.3 信息化建设战略。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 三星级以上农庄应采用电脑办公, 四星级以上农庄可为顾客提供网络服务, 五星级农庄可建立独立的企业网站, 并逐步引入物联网技术, 安装电子监控安防系统、 景区解说系统、 电子触摸屏等高新设备与技术。

       二是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 鼓励休闲农庄开发专项农产品的网络服务。 三是加强休闲农业门户网站建设, 实现 “网上可查, 电话可问, 开车可找”, 加强 《湖南休闲农业简讯》 等刊物建设和 《休闲农业乐翻天》等广播节目建设等。

3.1.4 示范性带动战略。

        一是以示范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与星级评定为契机, 探索培育都市创意型、 景区依托型、 产业支撑型、 新农村建设示范型、 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型、 农民合作组织互助型、 山区综合开发型、 湖区生态保护型、 矿区综合治理型等特色示范带动模式。

        二是可启动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与评定工作, 到2015年, 创建20个示范县, 500个示范村, 5 000个示范休闲农庄[1]。 三是提升 “长沙休闲之都” 品牌, 以 “长株潭” 为起点, 结合示范县、示范村、 示范农庄和湖南特色旅游景点, 着力打造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参观考察精品线路。

3.2 科学进行湖南省休闲农业空间布局

       按照地理区域、 经济、 环境、 民俗和客源市场等因素, 湖南休闲农业总体布局分为 “一心三区”, 即按长株潭中心区、 湘中南区、 湘北湖区和湘西山区等四大区域进行战略布局 。

3.2.1 长株潭中心区。

       区域定位: 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要方向, 以农业公园、 观光农园、 休闲农场、 教育农园、 森林公园为基本开发模式, 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生态型城市群。

       空间布局: 打造以休闲农场、 红色文化旅游以及森林公园为主导产业的 “一圈、 一带、 两轴” 近郊休闲旅游圈, 即在距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核心城区 20—50km范围内, 发展以休闲农场、 红色文化旅游以及森林公园为主体周末度假型休闲农业, 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 依托现代农业科技, 通过自然农业景观、 科技农业、 红色旅游来吸引城市消费者, 打造长株潭近郊休闲农业核心。 其中 “一圈” 指以长株潭外围 20km为范围, 依托长株潭星级休闲农庄联结成休闲农业圈。“一带” 主要依托毛泽东故居韶山、 刘少奇故居花明楼、 雷锋纪念馆、 茶陵革命老区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带。“两轴”一是从靖港古镇景区、 世界之窗、 海底世界、 天心阁、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 芦淞服饰城购物旅游景区、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 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到神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一条东西走向自然景观特色轴; 二是从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韶山银河旅游区、 乌石景区、 齐白石纪念馆、 长沙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湖南省博物馆到周洛风景区打造一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景观特色轴。 同时依托湘潭湘莲、 株洲笋竹, 以及长沙周边百里优质水稻走廊、 百里花卉苗木走廊、 百里茶廊、 百里水产走廊、 百里时鲜水果走廊发展中远郊特色主题休闲农业。

3.2.2 湘中南区。 

       区域定位: 重点打造丘陵生态休闲农业区, 建设好一批 “山顶绿树葱茏, 山腰果树环抱, 山下四季花香” 的生态优良的休闲山庄, 满足当地以及省内游客需求的同时, 打造 “粤港澳” 休闲胜地。

       空间布局: 按照 “两个心、 三大组团” 进行布局。其中 “两个中心” 一是以东江库区为中心的回归自然休闲农业核心区, 二是以南岳衡山为中心的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三大组团”: 一是湘中休闲旅游度假组团, 以娄底、 邵阳市郊为重点, 围绕区域内紫鹊界梯田、 湄江风景区、 白水洞等自然景观, 发展山水田园休闲旅游和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二是湘桂交界休闲度假组团, 以湘桂两省交界处的新宁崀山、双牌阳明山、 江永女书园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开展休闲度假、 田园观光、 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 三是武广高铁辐射组团, 以武广高铁为轴线向周边辐射, 形成 “一小时辐射组团”, 主要包括双峰县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 织女湖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区、 耒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 郴州市郊古村民俗旅游区等, 利用区域内的休闲旅游资源, 发展休闲度假、 田园观光、 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

3.2.3 湘北湖区。

        区域定位: 主要利用得天独厚的洞庭水系资源, 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 采摘垂钓、 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 渔事劳作、 荷花观光生态园等。

       空间布局: 主要打造 “一圈一带三区”。“一圈”指环湖休闲生态旅游圈, 结合桃花源、 石门壶瓶山、桃江竹海、 平江幕阜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景观, 以其多变的地形、 开阔的林地、 优美的林相和山谷、 奇石、 溪流等为主要观, 发展休闲度假、 野营、避暑、 科普和森林氧吧等项目。“一带” 指 “八百里洞庭湖” 水乡风光带, 打造最具魅力的文化长廊, 最有魅力的水乡田园风光带。“三区” 一是指以常德为核心的东洞庭湖区, 主要建设桃花源生态旅游区、 汉寿特种渔业养殖示范区、 石门禅茶休闲旅游区、 临澧红色旅游区、 澧县田园休闲观光体验区, 重点做大桃花源品牌; 二是以益阳为核心的南洞庭湖区,着力打造大通湖现代农业示范区、 桃江竹海休闲区、 山乡巨变第一村民俗风情区、 安化茶马古道旅游区等; 三是以岳阳为核心的西洞庭湖区, 建设西团湖公园生态观光区、 君山休闲度假山庄、 湘临特色产业园、 湘阴青山休闲度假区、 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区、 屈子端午文化产业园、 张谷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

3.2.4 湘西山区。

 
       区域定位: 以山水风光生态旅游为主旋律, 以土家文化、 苗文化、 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基础, 开发 “大旅游”、 构筑 “大网络”、 建立 “大市场”、 实现 “大发展”。 北片以张家界为中心, 主要开发山水风光生态旅游产品; 南片以怀化、 吉首为中心, 主要开发民俗风情、 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 通过与周边旅游景区联连, 形成我国中西部黄金旅游走廊。

       空间布局: 重点打造 “四带”。 一是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 以张家界、 崀山二大世界遗产为核心, 以未来建成的张崀桂高速为轴线, 打造世界自然遗产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有机融合的遗产旅游集聚带。 二是民俗景观旅游带: 依托沅水,打造以傩文化为代表的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 土苗风情和自然山水为特征的山水民俗景观带。 三是民俗生态旅游带: 以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 抗战文化、 夜郎文化、 稻作文化、 生态旅游为鲜明特色的带状区域, 打造一条大湘西重要的民俗和生态旅游走廊。 四是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 从通道龙底, 经过绥宁黄桑、 城步南山、 老山界, 到新宁崀山, 并经永州延伸至江华、 江永两县, 是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带, 打造原汁原味的大湘西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

3.3 合理布局湖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

       休闲农业重点园区重点包括农业园区引领型、旅游景区带动型、 民族村寨依托型、 文化产业主导型、 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等模式与类型。 重点园区要有前瞻性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稳定的客源市场, 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主题文化, 通过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 能有效整合产业资源, 推动区域休闲农业朝精品化、 特色化、 规模化方向发展, 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增收, 促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区域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通用航空再迎政策红利 航空产业链或步入升势

下一篇:中机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发展启示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