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休闲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1. 1 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一个完备的农业发展系统, 它将农业资源、景观资源、农村文化、农业科技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以农村与农家为基础, 面向城市游客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形成集农业生产、游览观光、示范展示、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发展形态[ 1] 。城市居民可以在休闲农业园区体会到真实的、生态的农家生活, 感受农村文化; 农民可以依靠休闲农业搞活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在休闲农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广大农村地区的资源与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形成了生产、生活及生态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2 休闲农业的特征
1. 2. 1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最主要的特征, 也是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目的与建设中心[ 2]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要求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必须要兼顾农业发展、休闲活动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设计, 从源头上体现休闲农业是一种既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又能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的良性发展循环。此外,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也是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要求, 是城镇化得以顺利推进的生态保障[ 3] 。
1. 2. 2科技性
发展休闲农业的本质在于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融合, 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休闲农业通过与旅游市场的相衔接, 让市场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既促进农业向高效、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又促进更多现代农业技术在广大农村的应用与普及。且可以新技术与产业化为依托, 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发出一套适应力强的农业发展模式[ 4] 。例如, 通过休闲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特色农产品; 利用休闲农业的观光旅游的优势, 推广高科技的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展示; 利用休闲农业对于资源的聚集效应, 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 在农村发展立体农业与向城市观光者推广城市适宜的 “阳台农业” ; 根据休闲农业的环保发展理念,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高新技术,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受污水土资源改造与再利用。
1. 2. 3 产业融合性
休闲农业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生产, 它是将农业发展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5] 。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 在挖掘与整理农村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合理地引入科技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并通过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引入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参与, 促进一、二、三产业在休闲农业中的共同发展。因此,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实现,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在休闲农业发展地区的各种服务业的兴起, 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产力从农业生产向多产业并进的转移。
2 城市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
2. 1 农民市民化的影响
休闲农业在推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 又进一步促进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使得农业生产从简单的农产品生产供给向更丰富的农业旅游、休闲养生、农业文化推广及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许多农民从单纯的土地劳动中被解脱出来, 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移, 这在客观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劳动力支持;其次, 城市化使得人口在城市聚集, 形成了新市民群体, 相较于城乡二元发展时期的农民, 这一群体的生活需求从简单的、低质量向复杂、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 这些新型的城镇在地理位置上都与广大农村地区更加接近, 客观上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6] 。
2. 2 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农业开发对于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影响, 加强生态保护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基础。与此同时,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减少粗放发展、促进精细化农业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城市化又为农业的精细化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及政策的保障。除此之外, 城市化规模扩大、市民群体增加, 对于原生态与健康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 在城市化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 必须要减少对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形成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 由于新形成的城镇是休闲农业最具有潜力的市场, 而这些市场又紧邻农业生产地区, 吸引新城镇居民游览观光的同时,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基础设施、宣传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都是休闲农业在市场化条件上应当遵循的经营策略, 以此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 。
2. 3 休闲农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需求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市场化作为依托, 以农用土地流转与政策扶持为导向, 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 全面释放我国农村的发展潜力的综合道路。在此过程中, 农业发展必须要与其它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充分提高, 农业生产的收益可以实现最大化; 另一方面, 在土地流转、城市化过程中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使得原来是农民的广大新市民能够在农业领域发挥所长, 又能在产业融合中习得新的技能, 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而休闲农业正是农业领域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 赖此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需求。
3城市化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必然会越来越丰富, 然而在目前情况下, 实践证明最适应我国国情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 旅游小镇模式与旅游新农村社区[ 8] 。
3. 1 旅游小镇模式
旅游小镇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发展, 主要依赖比农村地区交通便利、住宿或其它基础设施周全等有利旅游资源。与大城市相比, 虽然小镇在对资金与劳动力的聚拢上缺乏竞争力, 但是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上却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 小镇距离农村地区都比较近, 在推广特色休闲农业项目时, 相近的小镇是天然的游客集散中心, 不仅为游览休闲农业园区的旅客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同时还可以以小镇为中心, 连接更多的旅游资源, 提升旅游资源的丰富度; 另一方面, 以旅游小镇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还可以实现旅游文化的再创造。具体说来, 可以依托于小镇较为原生态的发展情况, 利用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着力建设有特点的小镇旅游文化。例如, 以温泉资源为主的温泉小镇、以滨海资源为主的渔港小镇、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小镇等等, 可在其中专门建设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 宣传当地的农业文化, 促进相关农产品的销售[ 9] 。
3. 2 旅游新农村社区
新农村社区是城市化发展中从农村转变为城镇发展的过渡阶段, 劣势在于为人口的迅速聚集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但新农村社区同时又具备农村与城市的特点, 可以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带动市场、带动城市经济、带动旅游经济。如杭州湾南岸, 有一个以建设 “工贸型、花园型、现代化” 小城市为目标的城镇— ——慈溪市周巷镇, 黄花梨与榨菜是当地特产, 由此发展起来的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2011年达 9 亿元, 荣获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 等殊荣。在新农村社区中引入休闲农业, 可以将现有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并且可以让新农村社区的居民在向城市居民转化过程中充分参与其转化进程,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安置、发展新型城市化。此外, 以新农村社区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集中力量改造基础设施, 并且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 聚集更多资源, 加速实现新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进程。
4 利用城市化趋势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4. 1 提高农民素质
鼓励就近就业, 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休闲农业, 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城镇化的要求。一方面, 当地政府可以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的农户提供培训与教育支持。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科研资源, 与相关的院校紧密合作, 把对农民的教育与长期的实验教学相结合, 使休闲农业能够在科学指导下长期发展[ 10] ; 另一方面, 要整理当地的农业文化, 如特色习俗、农耕方式、特色食品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色器具、装饰品等, 以特色资源为载体, 向更多当地农民进行宣传, 让农民成为这些特色文化的载体, 更好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 应该鼓励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引入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 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思路, 促进休闲农业的综合发展。
4. 2 丰富产品类型
目前我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道路上经常会面临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发展困境, 这不利于各地广泛发展休闲农业。要让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助力, 就必须要找准特色, 丰富休闲农业可提供的产品。从农产品方面来看, 需要以当地的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农产品加工为方式, 制作出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 在满足基本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 可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品牌建设与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 从旅游产品的提供上来看, 单纯的农家乐形式绝不是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各地应该深入挖掘民风民俗, 在展示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 可以根据文化特点提供相应的旅游项目与旅游纪念品。
4.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所需的基础建设包括以道路交通、旅游配套为主的硬件建设, 还包括有助于休闲农业品牌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 休闲农业发展应当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 充分利用城市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开展硬件的建设与升级。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并且引导当地农民通过互联网渠道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宣传, 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为休闲农业提供完整的宣传素材。此外, 在对外宣传上尽量保持当地信息的一致性, 在产品质量标准、旅游景观介绍、相关产品定价上也要保持一致性, 从而有利于当地休闲农业的品牌构建与统一管理, 也可以在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