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咨询
  主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成果 | 研究专题 | 报告刊物 | 关于中机院
 
 
总概
市场调查
产业研究
  新材料产业研究
  旅游产业研究
  安防产业研究
  创意与动漫产业研究
  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
  服务外包业研究
  现代物流业研究
  房地产业研究
  精细化工产业研究
  航空航天产业研究
  交通运输业研究
  制造业研究
  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研究
  节能环保产业研究
  现代医药产业研究
  传统产业研究
数据库资源
行业新闻
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源型产业转型之路

资源型产业转型之路

来源:中机院   点击: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由于粗放型、无节制的资源开发,正在逐步陷入资源枯竭期。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寒流使得钢铁、水泥、建材等资源型产业遭受到致命冲击。因此,在国内资源枯竭和全球经济寒流的影响下,资源型产业的转型显得迫在眉睫。

  资源型产业是指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的产业,一般而言,从事煤炭、石油、化工、金属等矿产资源采掘和初步加工的企业均属于这一范畴。
  资源型产业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首先,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呈递减趋势。资源型产业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丰富,储量高,而且埋藏浅等特点,初期易开采,投资少,产量高,效益好。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储量的减少,资源产业的收益开始递减。其次,资源型产业的衰亡不可逆转。资源型产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者新材料的使用,进行循环利用,资源型产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消亡。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由于粗放型、无节制的资源开发,正在逐步陷入资源枯竭期。有专家统计,我国现有资源型城镇426座,其中82座处在成长期,290座处在兴盛期,54座处在衰退期;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寒流使得钢铁、水泥、建材等资源型产业遭受到致命冲击。因此,在国内资源枯竭和全球经济寒流的影响下,资源型产业的转型显得迫在眉睫。

  一、以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产业基地成为开发区之后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崭新区域载体形式,是新阶段产业细分领域不断深化、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强的产物,产业基地的组织形式有望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资源型产业在转型之初,应以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围绕钢铁产业、水泥产业、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等建设一批区域代表性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型产业基地,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现有原材料开发、加工等资源,引进国外先进勘探、开发、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率,打造一批附加价值高的深加工产品,从而摆脱现有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产业基地平台,利用基地内的信息服务机构、研发中心、中介组织、营销机构、咨询机构等获取产业发展的世界最新动态与趋势、国际最新技术动态、最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最新的企业投资动向信息,向国际产业前沿靠拢,逐步融入国际高端产业价值链,增强国内资源型企业的活力。

  二、以产业链延展为基础,提升资源附加价值
  产业链是指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形成直至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链条。在一个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多个相互链接,但又彼此独立的企业构成。通常,在一个产业链中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的企业分布和价值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资源型产业以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为主,而资源的深加工环节相对欠缺,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因此,现阶段资源型产业转型应该以产业链的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为基础,不断完善资源型产业链。
  根据资源型产业类型的不同,在横向上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寻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横向转移的可能性;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从容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新型产业植入为重点,实现资源型产业“软着陆”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资源型产业终归要走向没落。在现阶段,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步入衰落。因此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应是有的放矢的植入新型产业。
  选择合适的新型产业,直接在资源型城市植入,从而较为彻底地改变资源型城市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新型产业对原有产业的替代一般需要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这些方面完全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已经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本地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的流入。
  在选择新型产业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资源型产业到新型产业的过渡问题,包括人力、基础设施的转变等。

  资源型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配套、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培训和开放等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以便为实现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行业强劲复苏 锂电池迎来发展时机
下一篇: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核心业务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工具与方法 | 咨询业绩
TEL:(+86)010-51667252 FAX:(+86)010-51667252-666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版权所有,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京ICP备080083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