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能源站场地规划如何满足城市规划条件是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如何满足多功能要求和融入城市环境是设计的难点。以赣江新区2号能源站为例,探索城市型开发区中的能源站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项目背景
江西赣江新区(以下简称赣江新区)是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北部的赣江之滨,规划面积465km2.赣江新区战略定位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发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赣江新区集中起步区是赣江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定位为生态之城、健康之城、智慧之城,以自然绿色、低碳集约、智慧发展、活力共享的新理念引导集中起步区整体城市设计。
赣江新区智慧能源项目是新区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规划建设8座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实行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为产业用户和民用用户提供高品质、廉价的冷、热资源,为新区提供绿色、智慧、共享的综合能源保障。这套低碳环保的能源系统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城市发展要求,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居住品质以及地区节能减排、招商引资具有积极作用,给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为赣江新区智慧能源项目鸟瞰图,
由此可以看出,规划的能源站都处在开发区的中心区域,在满足能源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做到集约高效的规划,尽量少占城市用地,另外还需要改变能源站建筑传统外形特征,与开发区的周边环境相融合。
2集约高效
2号能源站为赣江新区智慧能源项目主站,位于1区域中心组团(集中起步区),建设用地呈矩形规则矩形,如图2所示。

整个场地设置分别设置有人行、车行及货运3个出入口与周边的市政道路相连通,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合理解决人流、车流、货运车流的相互关系,实现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场地内集中布置小汽车停车位和消防回车场地,满足停车及消防要求。场地内道路和绿化均按照当地海绵城市技术规定分别设置为透水混凝土道路和下沉式绿地,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2号能源站承担对外展示、参观接待、客户服务以及所有工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考虑到开发区中心区域用地的限制条件,通过立体布局,进行空间高效组合,将生产车间、辅助用房、入口门厅、对外展示、集中控制中心、办公室、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等功能有机融合成工业建筑综合体,通过集约布局、高效利用场地,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如图3.
建筑平面功能整合多功能要求,生产和办公部分采用垂直分区的功能组织形式,将生产用房、办公用房两部分主要功能分别垂直分布于建筑上下层,动、静分区,既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顺畅,又保证办公环境良好,功能使用高效、便捷。
2号能源站总建筑面积约9450m2.一层布置有门厅、对外展示中心、主机房、消防水泵间、储能罐间、楼梯间、电梯间和卫生间等;二层布置有开敞办公室、接待中心、贵宾室、集中控制中心、排烟机房、高低压配电室、10kV 主机控制室等;三层布置主要有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等;四层布置有大会议室、办公室、员工休息室、活动室、资料及档案室、储藏室、厨房、备餐间、餐厅、管道井、楼梯间等;屋面层布置有冷却塔、配电室及电梯机房等。
3和谐融合
作为赣江新区集中建设的起步区,城市管理部门做了详细的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和控制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和开发强度。
2号能源站位于区域中心组团,临近绿地商务中心、铂金酒店、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及生态绿化景区,片区整体风貌为现代都市风格,建筑在统一中具有一定变化,外观明快简洁,具有浓烈的城市商业气息。
为了和谐地融合周边建筑环境,2号能源站的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传统工业建筑的造型和形象,要以新的风格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中去,与城市和谐共生,如图4.

建筑大师张开济说过,“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为城市其他建筑配套服务的现代能源建筑,如何融合在城市氛围中,与周边建筑界面肌理有一定联系,与周边建筑有对话关系,对能源站建筑的尺度和形体塑造提出了挑战,不希望一个传统封闭、冰冷的工业建筑孤独、突兀地站立在城市中间,而是主动寻求同环境、城市的融合,从体量、构成、色彩上与城市和街道环境融为一体。
1)方案一。方案一结合周边规划的建筑环境,在整体白色铝板的建筑中,通过蓝色玻璃幕墙辅以折叠向上的灰色金属格栅板,象征建筑和环境共生。整个建筑体量采用虚实对比、错落有序的斜向线条,塑造出一个时尚动感的现代建筑形象,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清晰体量关系,力求为建筑创造极具科技感和律动变化的现代表皮,形成具有韵律动感的立面效果,使建筑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而是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视觉和空间的相互对话、相互渗透。同时,斜向的构件方式有助于遮阳,如图5.
图5 赣江新区2号能源站鸟瞰图(方案一)
2)方案二。方案二通过大尺度、有力量感的的斜向构架将外立面划分成若干不规则的形状,构架之间是灰色幕墙和水平格栅,深灰色的底面上衬托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白色线条,整个建筑体量划分利落、线条对比强烈,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气质和识别度,象征着为城市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错落有序的斜向线条打破了工业建筑的厚重感,建筑形体简洁、明朗、干脆,线条利落而无过多矫饰,向人们展示现代工业建筑特有的力度感,韵律感和整体感。
4集中控制中心室内效果
作为“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在2号能源站内设有集中控制中心,对整个区域所有管网、设备进行能效管理、能效分析、智能控制及负荷预测,而其他能源站采用无人控制、少人值守模式设置。
集中控制中心室内设计以打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将满足工作人员生产、生活的要求置于首位,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舒适、科学,根据工作人员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尺寸及比例,合理设计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合理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1)方案一。方案一具有明显的“高技派”风格,采用金属、玻璃及新型的复合材料,色调以不同明度的灰色、略带彩色倾向的冷灰系列为主,局部点缀少量彩色。整体色彩感觉常常是光亮的、通透的,以隐喻先进技术。
2)方案二。方案二运用同一色或类似色进行构成,局部采用鲜亮的色彩加以点缀,并且通过细致的、形体上和色彩上的处理来形成丰富的变化。室内协调统一,整体感较强,给人舒适温馨感。
5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作为给城市提供绿色能源保障的建筑,自身也需要绿化、节能、环保。依据能源站场地建设条件及建筑特点拟采用适宜绿色建筑技术,降低运行过程中的建筑能耗。在本项目的设计中,结合项目的特殊功能需求、项目所在区域的建筑环境、项目的内部空间,因地制宜,适 宜 地 采用了一些绿色建筑技术。
1)外墙玻璃幕墙采用光伏玻璃,给建筑照明提供电源。室外照明灯具选用光伏灯具。
2)设置屋顶绿化增加用地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
3)建筑遮阳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夏季空调负荷。
4)优化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室内工作、生活环境质量,降低建筑能耗。
6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作为为人、为社会服务的工业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在集约化的城市环境条件下,工业建筑将呈现综合化、高科技智能化、低碳环保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将由原来分散布置方式转变成集生产、研发、办公、会议、展示、餐饮、宿舍、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的工业建筑综合体,创造充满活力的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在满足生产工艺的条件下,通过立体布局、集约功能,达到了节约土地的目标。在满足生产环境空间的同时要满足城市环境空间的关系,自然地融入城市空间。做到功能布局与建筑造型高度融合,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高度融合,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者: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