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7 日,珠海市发改局印发了《珠海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及相关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展目标
近期(2022-2025 年),初步形成氢能产业链条,合理布局本市氢能产业发展。开展落实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储运等一批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实现氢能供给能力达 3 万吨 / 年,形成逐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氢能供应基地,制氢规模及成本在省内甚至国内具备一定竞争力;逐步构建多元化、安全高效、经济的氢能储运网络;有序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加氢站(包括综合能源站 / 改扩建站)不低于 15 座;加快在公交、物流等领域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及替代,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不低于 520 辆;推广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等不少于 50 套;建成不低于 2 个氢能领域的省级机构;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氢能产业园 1 个;引进或培育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10-15 家(含龙头企业 1-2 家);到 2025 年,氢能产预计达 100 亿元。
中期(2025-2030 年),逐步完善氢能产业链条,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与周边城市协同互补、深度融合的区域氢能产业发展共同体。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初具成效,氢能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各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与省港澳在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平台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带动氢能技术进步与产品推广,全面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远期(2030-2035 年),逐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形成在氢能领域独具珠海特色的创新引领优势,氢能产业覆盖交通、电力、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实现氢能产业与 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的 " 氢能 + 智能 " 产业生态体系。
主要任务
落实国家、广东省以及广东城市群相关政策规划部署,强化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研究出台加氢站布局规划、年度实施方案等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氢能应用安全与应急管理办法、电解水制氢优惠电价、加氢站建设运营补贴、技术成果转化奖励、企业投融资贷款贴息奖励等配套政策,建立并持续完善覆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氢能供应体系、终端推广应用、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政策体系。此外,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隔墙售电制氢、能源用制氢项目不进化工园区并可对外销售、母站 / 一体化站配套油站指标、绿色路权等政策措施以及新型储运安全管理规范、氢能与碳交易融合发展等标准法规,破解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性瓶颈及制度性障碍。
重点工程
专栏 1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1.珠海清华大学创新研究中心氢能技术开发平台
聚焦氢气制取、终端应用、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开展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珠海氢能产业链的优势环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部署建设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重点实验室,推进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推动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制氢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推广。到 2025 年,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及专家团队,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氢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2.珠海市储运装备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聚焦氢能储运技术及装备领域,深化第三方检测机构及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并共建第三方平台,为珠海市、全省乃至全国氢能产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测试、检验认证等配套服务。到 2025 年,建成年检 300 辆长管拖车及 10000 支车载氢气瓶的定期检测能力。
专栏 2 珠海市氢能产业园示范工程
该项目围绕电解槽、30 兆帕压缩氢气长管拖车、氢气充装设备等氢能装备,质子交换膜、碳纸、储氢材料、阀门等核心部件与材料,整车、无人机、备用电源等终端产品,鼓励本土企业进驻转型,招引行业优势企业,布局装备与部件制造生产线、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等项目,并适时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及燃料电池汽车等终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氢能展览展示宣传中心,全方位打造珠海首个氢能产业基地。展望到 2025年,储备一批产业化项目,引育一批代表企业,初步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珠海氢能产业区。
专栏 3 氢能供应基地制氢示范工程
1.长炼副产氢回收充装项目
长炼 120 万吨/年石脑油生产特种化学原料的联合化工装置,生产过程会排放 2 万标方氢气/小时的工业副产气,采用 PSA 装置提纯可得到纯度高达 99.9999%的氢气,产能超 40 吨/天,年产能约 1.6 万吨/年。项目可结合下游氢气需求,通过调整原料组分,提高氢气产能最高达100 吨/天。
2.西坑尾新宝电力“光伏+储能+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包含光伏发电、储能(电化学储能、储氢)、制氢及加氢四个部分。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 59.4 兆瓦,年发电小时数为 1060小时,首年发电量 6300 万度。制氢系统总装机规模为 90 兆瓦,最大产氢量为 18000 方/小时(采用 18 组单台制氢规模为 5 兆瓦的装备组合而成)。若项目利用全部光伏发电(不上网)制氢,制氢潜力约 3 吨/天(年产能约 0.11 万吨/年);若项目仅利用电网谷电(8 小时)制氢,制氢潜力约 12.8 吨/天(年产能约 0.47 万吨/年);若项目使用电网供电(24 小时不间断)制氢,制氢潜力约 38 吨/天(年产能约 1.4 万吨/年)。
3.垃圾焚烧发电厂沼气制氢项目
该项目依托垃圾焚烧发电厂 1 万方/小时的沼气资源(约含 60%甲烷,由垃圾渗滤液所得),对沼气进行脱硫等净化处理后,开展甲烷重整制氢,制氢潜力达 25 吨/天(年产能约 0.9 万吨/年)。
专栏 4 氢气储运示范工程
1.30 兆帕及以上压缩氢气长管拖车储运示范项目
路线 1:长炼、西坑尾新宝电力制氢等项目-市内各加氢站;路线 2:长炼、西坑尾新宝电力制氢等项目-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等周边城市加氢站。该项目将通过开展 30 兆帕及以上长管拖车储运示范(单程运力约为 600 公斤氢气),验证技术可靠性,探索形成道路运输规范,提高储运效率,加快打造大湾区氢能运输走廊。
2.氢气管道输送示范项目
在高栏港建设首座加氢母站,建设氢气管道与高栏港制氢企业连接,保供母站氢气。中远期,视氢气上游供应情况和下游市场需求,探索构建高栏港氢气管道输送网络,以码头氢能集散中心为中心将上游氢源串联,对内通过管道供应加氢站、化工需氢企业,对外通过陆地道路、海上船运、管道输送等方式实现氢气供应。
专栏 5 加氢站建设工程
1.高栏港加氢母站项目
在高栏港建设珠海首座加氢母站,日加氢能力不低于 2 吨,配置35 兆帕和 70 兆帕(留加注口)两种加注接口。就近选择氢源企业合作,建设输氢管道点对点供给氢气。站内配备充装接口,为临近周边加氢站提供氢源。
2.制氢加氢一体化站项目
合理选择金鼎、南屏、金湾、临港等天然气门站,建设制氢能力不低于 500 标方/小时、日加氢能力超 1 吨的天然气制氢加氢一体站,建成可满足公交车 100 车次或物流车 150 车次的加氢需求。
专栏 6 绿色港口示范应用工程
以推广应用燃料电池物流车、重卡、冷链车、通勤班车、市政环卫车等为重点任务,从交通逐步拓展氢能在机械作业、安全巡查、应急保障等领域应用,加快建设绿色港口示范应用区。同时,率先探索推广应用氢能终端应用的碳减排交易机制。中远期,逐步示范推广燃料电池船舶。
专栏 7 分布式能源示范应用工程
1.离岸海岛分布式能源示范应用项目
充分发挥珠海市海岛资源优势,联合优势产业链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区域布局开发大规模、分布式、多容量等级的可再生能源制储用氢耦合系统。通过构建基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为离岸海岛供电、供热,为我国南海群岛建立离岸微型局域能源网络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
2.金湾月亮湖多功能示范应用区项目
在金湾月亮湖露营基地示范应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分布式发电等发电氢能终端产品,同时示范应用露营房车、自行车、备用电源等配套产品,将金湾月亮湖露营基地打造为全国首个氢能源综合利用多功能露营示范区,推动氢能与旅游业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