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园区要闻

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的案例分析 有风景的地方怎样兴起新经济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6-23  点击:2090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扶持打造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文化旅游拓展更广阔和丰富的市场、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提升是三项重要的因素,旅游城市崛起依赖政府、市场以及人三方面要素的和谐互动。

  旅游城市客观上存在“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如果是以长期的经济增长作为目标,旅游城市应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回报率和创新性更高的产业中,发展创新型经济是可行之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城市面临着市场狭小、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其新经济发展道路有着特殊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扶持打造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文化旅游拓展更广阔和丰富的市场、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提升是三项重要的因素,旅游城市崛起依赖政府、市场以及人三方面要素的和谐互动。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纲领中,我国逐步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发展成为代表时代进步的新方向,具备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城市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图1 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位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有一批地级市以文化旅游为特色,以打造知名旅游城市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些城市普遍的特点是:文化旅游资源独特且享有盛誉,多数城市在历史上交通条件不佳,经济欠发达,人口基数小,产业发展条件欠佳,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处在所属省的后列,如三亚、张家界、桂林、泰安、黄山、丽江、池州等。由于旅游城市对生态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工业化发展路径不适合此类城市。长期以来,文旅特色城市的发展都是围绕旅游产业集群展开,但是单一的“旅游+”发展路径又导致旅游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旅游资源容量形成硬约束等,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地级市同时又具备与其行政地位相匹配的资源调配能力,较之文旅特色县、镇、村更有条件探索产业转型的新方向。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更趋信息化、高端化和生态化,创新经济、服务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低排放、强创意、生态友好的新兴服务经济对于文旅特色城市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在“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但是,风景优美并不必然导致新经济聚集,创新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实证分析,研究旅游城市的环境、人文等特殊资源,会给旅游产业链之外的哪些创新性经济业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即回答“有风景的地方怎样兴起新经济?”

  2、有风景的地方为何要发展创新经济
  2.1“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客观存在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城市的主导产业由城市的优势资源禀赋来决定,旅游城市的文化资源决定了其应当围绕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核心要素打造旅游传统产业集群。通过做深、做广旅游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

  但是,旅游城市客观上存在“旅游资源诅咒”现象。一方面表现为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挤压。如米耶罗(Mieiro)和拉莫斯(Ramos)发现,长期的旅游发展已经使澳门地区经济浮现出“荷兰病”(Dutch Disease)迹象[1];查欧(Chao)等对德国的研究[2],以及古鲁(Gooroochurn)和布莱克(Blake)对毛里求斯的研究,也证实旅游发展带来了“去工业化”问题[3],会损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多数旅游城市,旅游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挤压了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典型城市如三亚、黄山等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在所属省的后列。

  另一方面,单一的“旅游+”发展路径又导致旅游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旅游资源容量遭遇硬约束等瓶颈。例如黄山风景区的游客数量在2012年被邻市业态相近的九华山风景区和新兴旅游业态“芜湖方特”超越,山岳型风景区的发展增速逐年下降,景区容量接近接待极限。而不同城市中类型相近的主题项目,由于竞争,压缩了彼此成长的空间。

  对于旅游城市如何克服“旅游资源诅咒”问题,有研究认为,如果以长期的经济增长作为目标,旅游城市应在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回报率和创新性更高的产业中,并着力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4],这样才能保持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新经济是旅游城市着眼长期发展的重要选择。

  2.2 风景优美是发展新经济的有利条件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无法对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解释,在实践中,旅游城市因其独特的风光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创新、创业人群。美国博兹曼市的转型发展是从景点观光旅游向创新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之一,经济学界称之为“博兹曼模式”。博兹曼是美国西北山区的一座小城市。1997年之前,博兹曼以风景旅游为支柱产业,紧邻黄石公园、加拉亭河、Lone Peak Outfitters等自然风光旅游景点。1997年后,博兹曼吸引了大批年轻创业者和专业人士来此从事软件工程、生物技术等高智能、强创意的新兴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主要是依托网络信息传输数据,打破了与大都市区距离较远的地理限制。通过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博兹曼近十年人口增长了20%,经济学界将“博兹曼模式”解读为“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

  3、有风景的地方怎样兴起新经济—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的案例分析
  熊彼得最早提出“创新理论”,自其被用于解释经济发展以来,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推动创新形成的因素。兰德里(Landry)的“七要素理论”认为,创新环境是建立在人员品质、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与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这七大要素的基础之上的。格莱泽(Glaeser)等人提出的“3S理论”认为,技能(Skill)、阳光(Sun)和城市蔓延(Sprawl)是触发创新的核心因素[5]。目前已有的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有风景”既不是“新经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旅游城市并不必然引发新经济的聚集,相反,其还具有人才匮乏、市场狭小等阻碍创新发展的劣势。本研究以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例,研究发现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旅游城市能够推动自身特色领域新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也促进了政府、市场和人三方面的和谐互动。总之,旅游城市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路径。


图2 黄山“向上创业”小镇历年入驻企业数量统计

  3.1 园区概况

  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在全国选择了37个城市组织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黄山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它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获得此项试点的城市。2013年8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独立运作,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图1)。

  3.2 园区创新经济发展状况

  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规划提出“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导入“轻资产、低密度、强创意、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思路,盘活存量资产“百师宫”,将其改造为黄山“向上创业”小镇,入驻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为实现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园区将招商方向集中于文化创意、电子科技、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截至2019年6月,园区已入驻现代服务业企业上百家,其中,黄山“向上创业”小镇已积聚形成了文化创意、电子信息、金融三类企业,产业集群雏形初现,成为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小镇。

  统计黄山“向上创业”小镇关于企业注销、清算的情况,2017年企业数量达到峰值,2017年后,园区内设定企业清退门槛,产值贡献不达标企业逐渐被清退(图2)。科技类企业注销清算数量最高,达13家,占该行业注册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图3)。而统计近两年企业租赁办公楼的签约数据,也会发现在签定2年以上长约的企业中,文化旅游企业的占比超过一半,而在签定2年以下短约的企业中,科技类企业占到一半。在签定长约的企业中,不乏金丝楠木博物馆、徽州三雕博物馆等签定了10年长约的企业(图4)。入驻的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为园区带来了稳定的客流和现金流,提升了园区的品牌和人气,园区内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带动其他创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


图3 黄山“向上创业”小镇注销、清算企业数量统计
 

图4 黄山“向上创业”小镇企业办公租赁签约统计

  3.3 园区创新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依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区域集群和规模效应。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市场动力、政策动力、开放动力、城市化动力等主导因子,单独或科学地组合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吸引产业、企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集中布局,并形成一定的对外辐射带动效应[6]。而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是通过投入公共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关制度和措施、优化市场环境和网络等举措,来消除阻碍产业集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从而为群内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并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平台[7]。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市场和人这三种要素的驱动。

  3.3.1 政策要素:政府推动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是在政府推动下打造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由黄山市政府投资成立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并给予公司在园区范围内土地开发和招商的权力,开发收益归公司所有,采取滚动式开发模式。对于这种政府给土地、给政策,国资平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策要素是园区现阶段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扶持政策方面,统筹财政类奖补资金、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引导资金等,对企业实行“借转补”“事后奖补”等政策,其中针对金融类企业,专门制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推进黄山金融小镇建设若干政策规定》来进行奖补。

  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在黄山“向上创业”小镇设立众创空间,对符合招商方向的大学生创业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年免租的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硬件,包括办公场地、人才公寓、会议室、接待室、食堂、医务室等。园区内下设创业园指导委员会,由政府机关领导、学者、企业家、传媒人兼职组成,四位一体,负责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培训、管理以及给予技术指导。除此之外,还提供创业软件服务,包括提供一站式注册服务、财务服务等。

  3.3.2 市场要素:市场扩大和品牌提升

  旅游城市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壮大形成了规模化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城市品牌,而城市品牌为本地产品提供支撑,成规模的旅游市场则为新经济衍生提供新的市场。

  在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内,科技企业注销率很高,存活难度较大,但是依托黄山旅游市场打造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讯飞爱途”,已经成长为产值过亿的高科技公司。“讯飞爱途”是在安徽省政府和黄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由科大讯飞公司与黄山旅游局强强联手,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投资成立的,以“互联网+旅游+信用”为主业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依托黄山旅游消费市场,“讯飞爱途”通过科大讯飞公司的智能语音技术,采用语音作为主要交互方式,对旅游行程进行全流程设计,还围绕旅游企业的服务能力、信用资质、产品质量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等,是旅游市场催生高科技公司的典型案例。

  美小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小七”)是依托黄山城市品牌发展的一个案例。“美小七”在黄山种植大马士革玫瑰,以玫瑰花为原料生产、销售绿色化妆品,公司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两头在外,以黄山作为品牌宣传主阵地进行销售传播,主打天然护肤品开发,倡导天然植物研究理念。依托黄山已有的生态品牌形象,树立起该化妆品所用原材料天然无污染的形象,不仅原料天然,而且生产环节和包装材料均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害的清洁技术,从而建立起“天然、纯真”的品牌理念。公司旗下主要研发面膜系列、水乳霜系列、纯露系列、精油系列等产品,而“黄山品牌”为公司从原料到生产再到使用环节的整体绿色形象提供了支撑。

  3.3.3 人的要素:人力资本与社会网络

  产业集聚是一个经济社会现象,与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产业集聚生成与区域文化、传统区域的技能背景、地方组织及制度、社会信任氛围以及社会网络资源等密切相关。旅游城市长期发展旅游业,同时促进了人力资源与社会网络的提升。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在区域的根植性和经济主体可供利用资源的效能,也是旅游城市拓展服务业的可持续动力。

  胡兴堂糕饼(以下简称“胡兴堂”)的兴起则是依托黄山本地人力资本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使得传统徽州糕饼的传统制作技艺在本地农村得以传承。胡兴堂致力于挖掘传统工艺,采用本地大米、黑芝麻、梅干菜等原材料,与掌握糕饼制作技艺的农户合作。胡兴堂目前在全国共有140家门店,带动了更多人学习徽州糕饼制作工艺,同时促使传统文化包蕴的人力资本得以发扬光大。自胡兴堂糕饼产业兴起后,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内又建起徽菜博物馆、徽州糕饼博物馆,依靠黄山旅游客流,打造从研发、学习、品尝到住宿的“一条龙”体验服务。不仅仅是胡兴堂糕饼,依托黄山本地人力资本发展,取材本地食材、采用传统技艺加工的各种徽州美食,也通过多种形式增速发展,如黄山烧饼在线上线下的年销售量早已超过10亿。黄山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技艺,与现代旅游需求相融合,使得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教育培训及其衍生的服务产业。黄山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大量的学生来此写生,仅黟县每年接待的写生学生就达215万人次。写生接待催生了面向学生提供的住宿、旅游、餐饮等一系列服务,而目前这个社会网络已经将服务对象成功拓展至其他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培训行业。最早在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内开设培训产业的是黄山手绘工厂,由黄山学院美术系教师开设,目前每届培训学生有两三千人,每次培训一个月,培训内容是工业设计基础教育和考研,也培养职业设计师。黄山手绘工厂的特色在于为学员提供学习之余的旅游观光服务,而旅游服务和学员的衣、食、住、宿由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网络完成。由于此网络运转成熟,可服务的人次多且面广,越来越多的培训产业计划在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内开设分支机构。

  4、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走向品质提升为主导,产业空间也更加注重环境品质,这为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和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优势明显的地段会吸引大型高科技企业入驻,如杭州的西溪湿地吸引了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入驻。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发展新经济的道路就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复杂性,如果没有大型企业入驻带来的“瀑布式”的相关企业导入,此类城市就需要与现有旅游业做好互动与平衡。

  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的市场狭小,创新经济发展初始市场规模有限;人才匮乏,缺乏支撑创新、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会随之带来“荷兰病”,在资本和劳动力两方面带来“挤出效应”。旅游业是一项资源依赖型产业,具备重资产属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对本地其他产业有资本挤出效应;同时,旅游业还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对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有影响。

  最后,旅游业还会因外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抬高本地的消费水平;生态保护要求也会排斥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城市需要在旅游业和其他经济发展之间做好平衡。如果追求短期的就业,那么将资源投入到旅游产业上是见效快、收益稳的合理路径。但是,如果以长期的经济增长为目标,那么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需要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回报率和创新性更高的产业中,而新兴经济的选择对政府有着深刻的意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动能比较缺乏,新兴经济的诞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主动引导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企业间的非贸易性相互依赖关系,对于产业集聚和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包含了信息共享和学习机制,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政府推动下的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新经济聚集的合理形态。

  初始条件和历史因素所形成的优势是产业集聚的起始条件,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旅游城市的优势产业,在新经济集群发展初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集聚人气、吸引资本、形成品牌效应和税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旅游业壮大后形成的品牌与旅游市场,则为相关经济业态崛起提供了条件,不仅为产品输出提供品牌效应的支持,也为创新经济业态提供规模化市场。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产业也同时实现了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的提升。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旅游文化产业带来对民众相关技能和修养的提升与熏陶,这些特定技艺成为城市特殊的人力资本。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协作网络,又为新的经济业态诞生提供了可能。

  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都存在优势产业匮乏、市场狭窄、人力资本不足的困境,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旅游城市可以发展具备自身特点的产业、市场和人才,形成符合城市特点、具备根植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新经济产业集群。更高的附加值,更多样、更大规模的新兴产业,是旅游城市走出“旅游资源诅咒”的有力支撑。(作者:陈雨 钱慧 张博钰 傅鼎)

上一篇:鲁艺文创产业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提案
下一篇:企业主导型产业园投资回报率的模型研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