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云南特色小镇中的“特色”二字主要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按照计划,今年将启动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全省建成20个左右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生物物种繁多,文化相对多元,这些都为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特色小镇项目能如预期的那样,真正做到产业化、规模化和差异化,以点带面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至少是重要的补充。
事实上,“特色小镇”的概念并非始于今日,国内不少地方也有过类似尝试,但大多处于零敲碎打的层次,缺乏一个科学而整体的规划。比如有些特色小镇其实最没有特色,完全是复制欧洲国家的小镇风格,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风头一过便毫无吸引力。有些则只是在炒作“特色小镇”的概念,形式感很强,然而并无实质内容。
从省政府公布的《意见》来看,云南打造特色小镇显然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较为长远的发展。一方面是定位清晰——《意见》明确,每个特色小镇都选择一个特色鲜明、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前期的统一规划和调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盲目模仿、千镇一面的习惯性误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意见》对于打造特色小镇的具体操作,也有着颇为详尽的规定——比如每个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打造特色小镇,往往知易行难,不仅要有时间表、路线图这样的大方向的把握和掌控,还要有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细节关注。如此,特色小镇才有可能从理想走入现实,尽可能地避免犯错误和走弯路。
“创镇”怎么个创法?乡镇经济如何发展?首要的一点就在于要走绿化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以往的那种涸泽而渔、透支环境和未来的粗暴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无数家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做的都是初级加工产业。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可否认这些乡镇企业带动了地方致富,也确曾辉煌过一阵,但从今天的眼光看,这种短期发展付出了颇为昂贵的代价,我们不可能再走同样的路。特色小镇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发挥固有资源和传统特色,找到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发展路径。
有必要提醒的一点是,打造特色小镇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因而在初始阶段不必急功近利,应给予更为宽广的政策空间。《意见》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3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这样的分期目标如能按期达成当然最好,但也要看到,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些项目可能潜力很大但又滞后于规划要求。这种情况下,不妨在具体操作上更宽容更有弹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