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培育新动能、重塑全球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实体经济为发展根基,准确把握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与产业转型三大基本路径,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引领发展新动能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历史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依托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爆发正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在此背景下,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5G通信、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传感器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已成为紧迫任务。
同时应注意到,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根基在实体经济,方向是推动产业升级。唯有将颠覆性技术成功产业化,才能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代际跃迁。
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激活发展潜能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随着科技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知识、数据等新型要素不断发挥关键作用,资本、劳动等传统要素也在不断迭代。
通过深度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可推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与产业组织的全面变革,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劳动、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活力,还能促进要素间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从而摆脱依赖大规模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传统路径,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夯实发展根基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最终落脚点。
“十五五”时期,应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与未来产业布局。
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不能简单视为“低端”产业而盲目退出,而应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以汽车产业为例,通过与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深度融合,已衍生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赛道,产品功能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有效满足了智能化、个性化与服务化的新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应立足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的赋能作用,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
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十四五”探索和布局的基础上,“十五五”时期应更注重前沿技术与颠覆性技术的加速产业化,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重大技术方向,加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和标杆产品,尽快形成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并塑造长期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