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城投转型进入“深水区”
1. 政策倒逼:债务化解与功能重构双线并行
隐性债务“清零”收官:2025年作为隐性债务化解收官之年,城投需通过置换债(如2025年新增2.8万亿元专项债)、资产证券化(ABS/REITs)等工具优化债务结构。
融资职能剥离:12个重点省份城投需严控新建项目,非标债务置换加速,城投逐步退出政府信用背书。
政策红利窗口:新基建、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领域获专项债倾斜,城投需把握“投资—收益—再投资”循环机遇。
2. 市场倒逼:造血能力成生存底线
传统业务萎缩:土地整理、代建收入占比超70%的区县城投面临现金流危机,市场化收入需覆盖80%以上债务本息。
竞争白热化:央企、民企涌入城市服务赛道,城投需从“资源依赖”转向“能力驱动”。
新机遇:政策赋能下的三大转型方向
1. 从“造城”到“营城”:城市服务综合运营商崛起
存量资产激活:天津城投通过数字化调度中心盘活低效资产,老旧厂房改造后租金收入提升40%。 智慧城市服务:广州城投研发“高韧静音沥青”技术,切入智慧交通运维,年营收突破3亿元。
2. 从“融资”到“化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构建
债务置换+资产盘活:安吉城运集团通过注入水务、砂石资源经营权,债务率下降15个百分点。 市场化退出机制:2025年计划压降75%融资平台数量,天津临港通过“L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化解非标债务。
3. 从“产业服务”到“产业运营”:新质生产力培育
产业链投资:合肥建投以“投行思维”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带动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 绿色经济赛道:天津临港投资氢能重卡,构建“制氢—储能—应用”闭环,年减碳240万吨。
新要求:城投转型的“三重突破”
1. 体制机制突破:市场化基因重塑
治理结构改革: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重庆江北区城投建立“市场化薪酬+任期考核”体系。 混改加速:上海城投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推动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65%。
2. 能力体系突破:从“建设能力”到“运营能力”
数字化赋能:杭州拱墅搭建“智慧管廊平台”,综合管廊运维成本降低20%。 产业孵化能力:临沂城发打造新质产业园区,孵化专精特新企业37家。
3. 政企关系突破:协同发展新模式
资源注入创新:吴江城投与大唐电力合作开发光伏,政府以土地入股替代直接补贴。 风险共担机制:温州城投发行CMBS融资6.5亿元,政府提供流动性支持。
实操案例:城投转型的“三大范式”
1. 合肥建投模式:产业基金+场景运营
路径:三次转型(公益性→股权投资→新兴产业),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成效:战新产业营收占比达60%,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2. 天津城投模式:存量盘活+链主赋能
路径:将疗养院改造为产业中心,引入中关村智酷等企业;打造“光伏—氢能”产业链。 成效:经营性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45%,债务置换规模超200亿元。
3. 杭州拱墅模式:并购上市公司+科创园区
路径:控股润达医疗,打造“医疗+科创”生态;发行科创债支持园区建设。 成效:医疗板块毛利率25%,园区入驻率超90%。
政企协同建议:构建转型“护航体系”
1. 政府端:
政策工具包:扩大REITs试点范围,允许城投以特许经营权发行债券。 容错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给予3年亏损豁免期。
2. 城投端:
“三聚焦”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城市服务/产业投资)、聚焦优质资产(经营性现金流)、聚焦区域禀赋(资源型城市布局新材料)。 人才强企:实施“百万年薪+股权激励”,引进产业运营、资本运作专才。
城投的终极使命不是“活下去”,而是“活得更好”——通过市场化能力激活城市价值,通过产业运营重塑区域经济。在“十五五”窗口期,唯有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方能实现从“输血者”到“造血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