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十五五”规划展开,提出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核心关键词,并从战略重要性、发展潜力与未来增长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十五五”期间需要重点关注的五类经济。
从顶层设计来看,本人认为“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关键词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从动力论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是输入(回答的是靠什么驱动,靠创新和人才),新质生产力是转换(回答的是如何转化,如何从新技术转化成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输出(回答的是向何处去,效率、共享、绿色和普惠)。
那基于这三大关键词,从战略重要性、发展潜力与未来增长空间三个维度综合来看,本人觉得有“五类经济”需要特别重点关注。
一、平台经济:从“流量平台”到“产业组织平台”的跃迁
战略重要性:
平台经济已超越早期的消费互联网范畴,正逐步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的核心基础设施。它不仅是连接供需的“交易中介”,更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产业中枢”。尤其在制造业升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平台承担着“数字底座”的角色。
当前统计体系对平台经济的覆盖严重滞后(如众包服务、共享产能、灵活用工等未充分纳入GDP核算),导致其真实贡献被低估。未来,“纳统改革”将倒逼平台经济规范化、透明化发展,提升其在宏观治理中的地位。
发展潜力:
·产业互联网平台(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将成为主流,如工业云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跨境服务平台等,推动全产业链协同。
·平台模式向农业、能源、医疗等传统领域渗透,催生“农业云平台”“能源调度平台”等新型组织形态。
·平台型企业将从“流量变现”转向“价值创造”,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增长空间:
据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平台经济规模有望突破60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平台将迎来爆发期。
关键方向:支持建设国家级产业链协同平台,推动“链主企业+平台+中小企业”生态共建。
二、智能经济:以AI大模型为引擎的生产力革命
战略重要性:
智能经济是科技创新最前沿的集中体现,是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底座”。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生产函数,实现“人—机—环境”的深度协同,推动生产力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跃迁。
智能经济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重塑组织形态(如AI助理、智能决策系统)和就业结构(人机协作成为常态)。
发展潜力:
·大模型+行业应用:金融、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将出现“行业大模型”,实现知识自动化。
机器人革命:服务机器人(如养老护理、仓储物流)、特种机器人(如深海、高空作业)进入商业化加速期。
·智能驾驶:L3级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高速、园区)率先落地,推动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
·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神经形态计算等前沿方向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取得突破,开启“人机共生”新纪元。
增长空间:
IDC预测,2025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将超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超5万亿元。智能终端、智能算力、智能应用三大链条将形成万亿级市场。
关键方向:建设国家AI算力网络,推动“东数西算”与智能经济深度融合;支持“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发展。

三、数据经济: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跃升
战略重要性:
数据已被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但当前“数字经济”概念过于宽泛,难以精准反映数据要素的独立价值。数据经济强调对数据的采集、确权、流通、交易、估值与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释放的关键路径。
数据经济是构建数字信任体系和数据主权的基础,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安全。
发展潜力:
·数据确权与交易机制:探索“数据产权三分法”(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落地,推动数据交易所从“挂牌”向“交易”转型。
·数据资产入表:2024年起数据资源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将极大激励企业数据治理与资产化运营。
·数据要素×行业:金融风控、精准营销、智慧城市、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将率先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隐私计算与区块链:保障数据“可用不可见”,推动跨机构数据协同。
增长空间:
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5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5%。数据服务、数据经纪、数据信托等新业态将崛起。
关键方向:加快《数据基本法》立法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体系。
四、低空经济:600米以下空域的“新边疆”开发
战略重要性:
低空经济是空域资源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拓展国土空间利用维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基础设施等领域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具备打造“低空经济高地”的基础。
低空经济融合了航空制造、智能控制、新能源、空管系统等多领域技术,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发展潜力:
·城市空中交通(UAM):eVTOL在短途通勤、应急救援、观光旅游等领域试点运行。
·物流无人机:山区、海岛、农村等“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率先商业化。
·农业植保与电力巡检:无人机规模化作业已成熟,未来向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低空智联网:构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一体化低空数字基础设施。
增长空间:
据工信部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超1.5万亿元,带动就业超500万人。合肥、深圳、成都等试点城市已出台专项规划,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应急”等新模式。
关键方向:加快600米以下空域分类管理改革,推动“低空飞行服务站”全国组网,支持eVTOL适航认证。
五、低碳经济:绿色转型中的“制度+技术”双轮驱动
战略重要性:
“双碳”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要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体系。
低碳经济涵盖“硬科技”(如光伏、储能、氢能)与“软服务”(如碳核算、绿色认证、碳金融),是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结合体。
发展潜力:
·绿色制造: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将大规模实施节能改造与碳捕集(CCUS)。
·新能源体系:风光电+储能+智能电网构成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结构根本性转变。
·碳金融市场:全国碳市场扩容(纳入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推出,提升碳定价效率。
·绿色认证与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碳足迹核算标准”,应对欧盟CBAM等国际绿色壁垒。
增长空间:
据清华大学预测,实现“双碳”目标需累计投资超100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30万亿元。氢能、储能、碳捕捉等新兴领域年均增速有望超30%。
关键方向:推动“碳账户”体系建设,实现企业、个人碳行为可计量、可交易;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
总结:五类经济的协同关系与战略协同
这“五类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套、彼此赋能的有机系统:
·平台经济是组织形态,为其他四类经济提供连接与协同;
·智能经济是技术引擎,驱动平台、数据、低空、低碳的智能化升级;
·数据经济是要素基础,为智能决策、碳核算、低空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低空经济是空间拓展,开辟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长极;
·低碳经济是价值导向,确保所有经济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展望:
“十五五”将是中国从“追赶型增长”迈向“引领型发展”的关键五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这“五类经济”不仅代表了未来的增长极,更承载着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希望。谁能在这些领域率先突破,谁就将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