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于都市现代农业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探寻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化转型、产业融合、品牌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以及完善软硬件保障体系等方面,将成为“十五五”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01、科技创新驱动
—构筑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农业良种培育
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加大对农业良种培育的投入,建立健全种业创新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培育出适应都市农业特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例如,针对城市居民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培育口感好、营养丰富且耐储存的蔬菜品种;在畜禽养殖方面,培育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的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加速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十五五”期间,要根据都市农业的特点,研发和推广适合小规模、多样化种植和养殖的农业机械,如小型多功能耕种机、智能采摘机器人等。同时,加快农业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气象条件等信息,精准控制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重塑农业生产方式。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运用。在生产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养殖方案;在加工环节,通过数字化管理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流通环节,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
02、农业绿色化转型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模式。要注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林下经济的推广应用。有机农业通过采用天然、无污染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循环农业则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例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实现林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还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五五”期间,要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替代化学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基础。要加强对农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平衡。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通过建设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设施,净化农业废水,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采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03 产业体系升级
—构建多维度融合新格局—
整合农业产业链环节
通过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鼓励农业企业向上下游拓展业务,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做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例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式生产,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能力,减少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现代农业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等多种功能。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有机结合。例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和传统文化;发展康养农业,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发养生、养老等项目。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升级,要不断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发展共享农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闲置的农田、农业设施等资源与城市消费者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发展定制农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农产品和服务。
04 农业品牌化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加快品牌建设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品牌是都市农业品牌化的核心。要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以地方特产为基础,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农产品品牌,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等。同时,加强品牌策划和设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品牌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加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确保品牌农产品的品质稳定。制定严格的品牌使用标准和规范,对违规使用品牌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加强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保护等,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开展品牌营销
有效的品牌营销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要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如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介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05 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
—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资源。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土地经营规模。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托管式服务。整合农业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资源,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的主力军。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06 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激活发展新动能—
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出台一系列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强农业市场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聚焦市场完善流通体系
重点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心、冷链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建设,以促进农产品交易向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提升都市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金融工具创新破解资金瓶颈
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发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等,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融资能力。
人才培养体系筑牢智力根基
人才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同时,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人才投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7 结语
“十五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化转型、产业融合、品牌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以及完善软硬件保障体系等路径的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为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策略,确保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