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位与理解
课题背景分析:2011年2月,德州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的总抓手;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以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为方向,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并在当年5月下发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
德州重点挖掘三个课题研究的核心结论点和主要创新点。其一如何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抢抓山东“一蓝一黄一圈一带”叠加机遇,提升城市定位;其二如何导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其三如何提升城市的首位度和对外辐射服务能力,构建冀鲁边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确立了全面构筑德州“城市吸引力”,打造“对接京津的门户枢纽、冀鲁边界的区域中心、开放创新的智造名城、水绿交融的平原明珠”这一定位。经过不懈奋斗,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搭建完成。
课题研究的内涵: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其扩展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不仅全面清晰地阐释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和内涵,并且将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关键领域,凸显了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战略意义。德州以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为方向作为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的方向太模糊,不利于落地。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根本方向。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为此,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课题研究的区域空间:一方面山东不缺经济带,也不缺城市群,半岛都市群、蓝色经济区、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这些助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山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再次把山东推到高位开放的前沿,为德州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提供了战略依托,也为德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其中靠近德州的济南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板块,重点在国际合作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国际通关合作新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旨在发挥山东对日韩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力争在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新路径、新模式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德州拓展新空间提供了新路径。最后围绕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金融改革,会催生大量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开放创新的金融环境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将释放出强有力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这也是德州得以突破的未来产业。
总之,德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使德州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体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证,包括德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新兴产业培育提升的路径、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路径;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系框架,对于德州产业发展少走弯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加快培育德州现代产业体系路径发展战略就是扬长避短,战略的制定过程就是找到创造优势、利用杠杆放大优势,通过聚焦持续放大优势。
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这些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引领未来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是高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是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
下一步将按照这种模型对德州的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城市综合体(房地产业)等十大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对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三条产业链深入分析,找出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以及需要加强的环节,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的发展路径,形成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布局的重点方向,健全完善产业生态的思路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在产业布局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从总体来看,德州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同时,各产业之间的结构匹配不合理,这些产业布局和结构上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大刀阔斧地整合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项目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建设德州产业大脑,提高产业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在产业布局和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讨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选择。
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可以概括成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精干化等发展模式。规模化是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多元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思路。高端化是产业迭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向。精干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智慧化:将对整个产业体系甚至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变革,智慧化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上的更大突破。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主客观最佳结合”的思路进行谋划。首先应该对整个产业以及周边相关产业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充分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构想出合理的发展愿景与目标,科学论证出理想的结构和布局,再进一步分析德州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和现实差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制定最优实现路径,通过全面持续地推进各项改革,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并在全球竞争中体现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整合全球资源和塑造创新文化,对于德州的产业升级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对标先进,必须有积极开放的战略,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准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在科技、金融和人才三大基石支撑下统筹协调社会资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良性运作需要多方面社会资源的有效支撑,其中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是三大基础性支柱。除此之外,现代产业体系的孕育和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城市建设、消费市场、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的顶层谋划,通过合理的政策机制进行引导,打造适合当地条件、发挥当地优势的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培养市场主体的硬实力,还需要关注政策研究的软实力。需要不断及时展开系统化、深层次研究以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德州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前期对产业形势和布局结构的研究以及项目投资策划,如何推动智库和咨询业快速发展要尽快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