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多方面内容,为助力大家了解,我整理了一份知识资料,这份资料旨在帮助大家快速掌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为后续工作提供实用参考。
一、 什么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简单来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次系统性的国土空间优化行动。它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聚焦乡镇或部分行政村这样的区域单元,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所有自然要素的治理。
其核心是整体联动推进:
- 建设用地整治(如盘活闲置宅基地、改造低效厂房和城镇用地)
- 生态修复保护(如治理河道、修复矿山、恢复植被)
- 乡村人居改善(如提升风貌、保护历史遗迹、完善设施)
- 产业融合发展(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引入新业态)
- 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如修路、兴水利、强电网通信)
根本目标是通过这种“规划-设计-治理”一体化的方式,重塑城乡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和治理体系。它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做什么?(核心内容)
整治工作涵盖多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农田焕新与保护:
建设高标准农田: 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灌溉排水、修田间路、改良土壤等措施,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的稳产高产田。(例如:德化县美湖镇建成1100亩高标准农田,亩产从800斤跃升至1300斤。)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不仅增加耕地数量,更注重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通过“小田并大田”等规模化经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整合保护。(例如:美湖镇整治后形成1个千亩方和3个百亩方连片耕地。)
唤醒沉睡的撂荒地: 通过农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团队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让闲置撂荒地重回耕种行列,保障粮食安全。(例如:美湖镇成功复耕撂荒地300多亩。)
盘活建设用地“存量”:
修复生态,守护青山绿水:
呵护流域健康: 实施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河道整治等,改善水系生态环境。(例如:美湖镇治理小尤溪流域,新建堤岸护坡、改建机耕路、拆除拦水坝,保护村庄耕地与水生态。)
抚平矿山“伤疤”: 对废弃矿山进行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和灾害治理,让山体重披绿装,消除安全隐患。
增加绿色“家底”: 大力植树种草,提升林草覆盖率,筑牢生态屏障。(例如:绥德县重点区域林草覆盖率从13%提升至30%以上。)
提升乡村“颜值”与文化底蕴:
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道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乡村更宜居。(例如:美湖镇投资超千万元治理水土流失、水环境和矿区生态,提升村民幸福感。)
塑造特色风貌: 统一规划和改造村庄建筑风貌,提升整体形象。(例如:组织高校师生为美湖镇沿河房屋彩绘,美化环境。)
留住乡愁记忆: 保护和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等。(例如:美湖镇注重保护国家级传统村落美湖村的闽中建筑、千年樟树王、龙湖寺等历史遗产。)
为乡村注入产业活力:
做强特色农业: 依托整治后的资源条件,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打造品牌。(例如:美湖镇完善灌溉设施,大力发展德化梨、魔鬼辣椒、台湾甜柿等特色种植。)
推动农旅融合: 整合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例如:美湖镇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
引入新兴业态: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拓展乡村经济空间。(例如:建设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发展电商拓宽销路。)
夯实发展基础(公用设施):
畅通道路网络: 建设和改善农村道路,便利出行、物流和旅游。
升级水利保障: 建设和维护农田灌溉设施,清淤加固渠道,新建泵站,高效利用水资源。
强化电讯支撑: 保障农村电力稳定供应,提升通信网络覆盖水平,服务生产生活。(例如:在偏远地区改造电网、新建通信基站。)
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推进?(实施步骤 - 高度概括)
- 顶层设计: 科学编制全域整治规划,明确目标、范围、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
- 精准施策: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问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农用地整治、生态修复、村庄改造等专项方案)。
- 协同实施: 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集体协同发力,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各项工程和措施。
- 长效管护: 建立整治后土地、设施、生态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整治效果可持续。
- 多元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下面这份指南旨在厘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谋划到落地再到长效管理的完整链条,帮助大家系统掌握操作要点,规避风险,高效推进项目。
一、 项目实施四步走: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遵循“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严格验收、长效管护”的原则,核心流程可拆解为四个关键阶段:
(一) 谋定后动:规划与准备阶段(项目启动与蓝图绘制)
摸清家底,评估潜力:
- 调研核心: 深入分析区域现状——基于国土“三调”及最新变更数据、空间规划“双评价”、土壤调查等权威信息,结合统计数据。
- 聚焦问题: 全面诊断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状况,识别短板(如零散耕地、闲置用地、生态退化)和潜力点(如整治提升空间)。
- 决策基础: 评估整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项目储备库,为后续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框定战场,凝聚共识:
- 单元划定: 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基本实施单元,优先选择整治需求迫切、规划统筹性强、群众基础好的区域。
- 关键原则: 区域要相对集中连片(整镇/整村推进更优);涉及跨乡镇的需科学划分子单元。
- 硬性要求: 必须获得村民支持和村集体同意,方可纳入整治范围。农民意愿是启动前提!
规划统领,无缝衔接:
- 根本遵循: 实施方案必须严格对接并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要求(发展定位、指标、管控线、建设任务)。
- 空间落地: 明确整治范围内的具体图斑、重点项目(农地、建设、生态修复等)和片区整治重点方向。
- “一张图”管理: 所有整治任务、指标、布局最终必须落到具体地块,并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
设定目标,明确导向:
- 目标维度: 聚焦耕地(数量增、质量升)、建设用地(布局优)、生态环境(品质好)等核心成效。
- 关键要求: 目标设定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量化可考(避免空泛)。
构建项目库,细化任务:
- 围绕目标: 为实现“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谋划具体子项目(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风貌提升、产业导入、设施建设等)。
- 要素清晰: 明确每个子项目的名称、位置、类型、规模、内容、投资、时间计划(开/竣工/验收)、主管/立项/批复部门、项目状态(新开/续建)。
(二) 方案编制与审批:蓝图细化与项目确立阶段
制定年度计划:
- 区政府根据市级下达的年度整治任务,结合本区项目储备库,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当年重点推进项目。
编制核心实施方案:
- 划定区域: 基于空间规划和调查数据,精准圈定整治区及重点。
- 明确内容: 统筹各类整治项目(农、建、生),细化范围、工程布局,科学排布实施时序(分批计划)。
- 资金拼盘: 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中央/地方财政、专项债、政策性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增减挂钩/占补指标收益),明确来源和统筹方案。
- 实施路径: 设计项目全流程管理措施(立项、招标、施工、验收等)。
- 刚性要求: 方案必须符合国家要求,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无缝衔接。
特殊方案编制(如涉及):
-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 若确需调整,必须科学编制方案,确保“三线”统筹,并做到“占优补优、数量有增”—— 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得少于调整面积的5%!
- (深化)村庄规划: 由县(区)自然资源部门指导,乡镇组织编制(单村或联村),确保整治要求精准落地。
(三) 项目落地:组织施工与过程管理阶段
确定实施主体与支撑:
- 投资主体: 根据地方实际和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国有平台、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等),首要保障资金到位与可持续(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常见选项)。
- 技术支撑: 选定专业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单位。
组织施工建设:
- 依据批复的实施方案、村庄规划、项目设计等,通过规范招标选定施工单位。
分批验收,动态调整:
- 验收不等到最后!遵循“完成一批、验收一批、调整优化一批”的原则实施。
(四) 收官与续航:验收考评与长效管护阶段
三级验收,严把质量关:
- 县(区)自验: 组织专班(部门+专家)内审外查。
- 市级初验: 县(区)自验合格后,报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验收。
- 省级终验: 市初验通过后,由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终验拍板。
- 验收核心: 对照规划目标、实施方案和工程质量标准。
成果入库,信息更新:
- 硬性要求: 市、县(区)自然资源部门须及时将验收通过的整治成果(如地块边界、面积、用途变化等)“上图入库”。
- 同步更新: 确保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变更调查等关键信息同步更新、准确无误。
长效管护,巩固成效:
- 落实责任: 通过签订管护协议、合同等方式,明确管护主体、期限(一般项目≥3年,新增水田项目≥6年)和责任。
- 核心目标: 确保整治成果(如高标准农田、生态修复区、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防止反弹。
二、 支撑体系:机制、资金与风控
(一)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 责任架构: “省级备案、市级审批、区级统筹、街镇实施”。区政府负总责,街镇(乡)是落地主力军。
- 平台搭建: 整合政府(各委办局:农业、水利、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文化等)、村集体、国企、建设单位、技术单位、社会资本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 运作模式: 区级专班分解任务 -> 各镇街落实到具体项目单元 -> 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 -> 按“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完成一批、验收一批”节奏推进。
- 核心抓手: 聚焦“选准项目、编好方案、筹足资金”,指导镇街做好区域划定、项目优选、资金整合、技术遴选、政策配套。
(二)资金保障:多元化的融资拼盘
- 中央财政补助: 争取用于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
- 地方专项债: 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 政策性金融: 与国开行、农发行合作,获取长期低息贷款。
- 社会资本: 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入,参与高标准农田、旅游开发等项目。
- 指标交易收益: 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所得,反哺项目建设。
- 社会资本主导: 企业投资建设,政府以资源入股等方式共享收益。
- 政府采购服务: 利用财政或专项债资金购买规划设计、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
(三)严守底线:关键风险防控
- 耕地: 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禁随意调永久基本农田! 确需调整的,必须严守程序,确保新增面积≥调整面积的5%。
- 生态: 修复项目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施策,严防二次破坏(如矿山修复避免过度取料)。
- 村庄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必须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避免大规模拆除。
- 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制度,全程监控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确保安全规范高效。
- 绩效导向: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依据绩效结果奖优罚劣,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10余年来致力于产业及园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专家及政资源。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经手上项目500+例,其中田园综合体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陆河县林中花溪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河间景和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九台区大健康田园综合体策划、北京大兴区爱情海玫瑰园定位及业态规划、恩施硒茶产业园产业规划与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岛农业观光园总体建设规划、国家首批试点项目中国高安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规划等。
特色业务:田园综合体规划、创意农业园规划设计、休闲旅游农业园规划设计等服务,项目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三大板块,主要规划有乡村旅游主力项目集群、田园主题乐园、健康养生建筑群、农业产业项目集群、田园社区项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