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型产业园区是未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原始园区为出发点,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及科技创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园区的综合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园区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既要保证园区从空间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也要保证园区的产业发展及园区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提升型产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述了问题及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今后类似项目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产业园区是由政府或企业结合地方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为实现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而设立的特殊区域,从1984年首批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产业园区的类型已十分丰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原始产业园区的弊病也日益凸显,例如产城分离、产业定位不准、依赖土地经营等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文中提纲挈领,从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形态布局、土地制度、体制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层次深入、实操性强的意见,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科学分析规划的合理性,对于产业园区的产业改革和创新发展均有极强的影响。
如何结合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经济的最大化,保证城市化进程的整体质量,坚持以人民为本,使产业园区健康发展,让产业园区回归本质,已经成为新型产业园区即提升型产业园区的研究方向之一,而提升型产业园区的规划则是该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
1、提升型产业园区的特点
1.1 以人民为本的新解读
依托城市生态环境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优质资源,以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鼓励和吸引商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信息服务及金融服务等资源融合,提供就业岗位,满足园区产业配套支撑体系需要,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进程,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发展城市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1.2 服务水平的总体提升
提升型产业园区立足于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聚焦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方法,突破传统产业园区的单一性,由传统的单一产业园区向多功能、多角度、多式联动的综合服务机制方向发展,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型”,由“地产型”转向“管理型”,由“租赁型”转向“投资型”,转变建设、运营、管理观念,以多产业为主,立足基本服务,上下联动发展园区的增值服务。
1.3 科技创新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产业园区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人员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的流失,生产成本的提高及园区吸引力的降低。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从园区配套、公共服务、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着手,打造智慧型园区,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升园区的综合服务,搭建智慧园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循环圈,从而实现园区升级。
1.4 生态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
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文中明确表示:开发区要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推进产业耦合,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行。鼓励开发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结合环保理念,进行产业园区的设计和运行,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及新技术,如能源利用、信息共享、节能、节水、再循环和再使用等技术的采用,促进园区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1.5 产业链的循环发展
提升型产业园区提升的重点之一就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有序衔接,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将单一功能、单一产业的园区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分配资源,改善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以及整个园区的环境状况等手段,将原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原始资料聚集、产品生产、展示与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智能服务、科普体验等功能,使园区得到持续改进和发展。
2、提升型产业园区规划的现实困境
产业园区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关于产业及园区如何有机结合,并且长远发展的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味,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现阶段园区合理规划存在以下困境。
2.1 现实困境一:规划模式较为传统落后
我国目前的产业园区规划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城乡规划模式,仅仅对土地利用进行平面分析及规划,空间利用及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存在园区功能分析粗放笼统,各功能区之间衔接不足,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链体系较为薄弱等问题,从而导致园区资源浪费、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园区运营达不到预期目标等后续问题。
2.2 现实困境二:园区产业定位偏失
由于现阶段产业园区规划模式的局限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欠科学,甚至有些园区不做产业发展规划,仅仅是通过园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注重外表空间,轻视园区产业,产业链不连贯,配套衔接不足,直接影响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多数产业园区沦为地产园区,倚重土地经营,从而导致园区外延无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2.3 现实困境三:园区规划中现代化科技内容考量较少
如何将现代化科技与园区产业相结合,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是现今产业园区规划中较为空白的区域。传统的产业园区仅仅将现代化科技局限于互联网的初级应用。目前,随着5G技术的产生,大数据体系的逐步完善,产业园区规划也应当将科技创新落在实处,将新型材料、人工智能、无人机、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与园区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合理结合,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及企业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园区发展步伐。
3、提升型产业园区的规划实施策略
3.1 充分开展规划前期调查,客观进行现状分析与基础评估
目前正值规划改革之年,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产业园区的升级应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机遇,以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进行合理摸底分析,结合政策导向,对产业发展前景、内部资源优劣势等客观地进行基础评估。坚持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三生空间”融合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为提升型产业园区做出合理规划及为园区确定发展方向打下扎实基础。
3.2 确定主导产业、规模、定位和目标
确定园区的主要产业和规模要立足于“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结合城市功能定位、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发展方向、生态保护等因素及基础数据资料,分析全国及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导向等方面内容,得出园区的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及规模,合理规划产业组合方案,将产业组合方案与土地利用及园区建设规划相结合,从各个方面证明产业发展规划的合理性。
3.3 确定园区产业发展策略
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及规模之后,需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策略,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主导产业为引领,配套产业为依托,找准产业突破口,合理分配资源,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及园区产业链,大力发展低劳动力产业及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打造符合城市定位的智慧型综合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从而达到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的目的。
第二,将园区产业与上层规划合理衔接,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遵循资源禀赋、关联带动、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性发展等原则,继续强化现有优势,拓展园区知名度,提高园区的集聚能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园区的竞争优势。
第三,促进引资、引技、引智“三引工程”的实施,提高引进国内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快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尤其积极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搭配系统、合理的管理理念,借鉴成功园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快速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第四,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自主知识和技术创新步伐,扶植战略产业发展,实现园区未来稳定有序发展的目标。
3.4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成产业园区规划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原理,落实上位规划,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参照各类城市规划设计规范及标准,结合主导产业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立足全局的综合性原则,立足区域的地方性原则,抓住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近远结合,力求科学合理,集中紧凑,节约环保,完成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4、结语
提升型产业园区是未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原始园区为出发点,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及科技创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园区的综合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见图1)。在园区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既要保证园区从空间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也要保证园区的产业发展及园区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提升型产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述了问题及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今后类似项目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刘俊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