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休闲农业发展成继粮、果、畜、菜、茶之后的第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1.5亿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
意见指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形态,也是现代旅游新型消费业态,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交通设施改善和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市场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山、见水、忆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将休闲农业培育成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意见明确了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供给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培育知名品牌等加快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未来几年,将着重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打造陕北黄土风情、关中农耕民俗、陕南山水风光三大板块,构筑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有规划地发展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等新业态。
意见要求,各地要将休闲农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着重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要加强与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等有机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共生共荣、互惠发展。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大众受益。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利用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意见还对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用地政策、财政资金使用、人员培训、智力支撑、宣传推介平台建设、统计监测、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呈速度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新热点、新亮点、新看点,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厅2016年抽样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经营户)1.31万个,其中休闲农家(农家乐)1.17万个、休闲观光农园(农庄)1400个;从业人数17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4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9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70亿元。
陕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70亿 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据2016年抽样统计,全省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1万个,其中休闲农家(农家乐)1.17万个,预计2016年营业收入过70亿元。”今天(1月1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杨效宏,省发展一村一品指导中心主任罗创国介绍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去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预计超过70亿元 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休闲农业首次定位为“新兴支柱产业”,陕西省结合建设文化旅游名镇、支持民俗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农产品与文化、科技、旅游深入融合。
杨效宏介绍说,近年来陕西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省休闲农业年游客接待量和经营主体数量分别保持了约20%、10%的增幅。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关中平原为主带、陕南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和 “近城、靠景、依产(特色农业产业)、沿路”的布局特征。
据2016年抽样统计,全省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经营户)1.31万个,其中休闲农家(农家乐)1.17万个、休闲观光农园(农庄)1400个;从业人数17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4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预计2016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9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70亿元。
此外,陕西省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日益突出,全省休闲农家经营户年均收入基本在5万元以上,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关中5市大部分休闲农家经营户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西安秦岭北麓等重点发展区域内的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已占到当地农业总产值30%以上。
陕西探索休闲农业发展3种模式 去年创建69个省级示范点
近年来,陕西省从规划引导、示范创建和公共服务入手加快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发布了陕西地方标准《农家乐(休闲农家)经营要求》,对农家经营场所、食品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等提出了规范要求;制定了《陕西省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工作方案》,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提出要求;编制了《陕西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
杨效宏介绍说,2009年开始,陕西省积极探索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三种业态发展模式,先后评定了29个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0个、示范点1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
“2016年重新认定了69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杨效宏说,全省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已经培育打造了一批以欣赏田园美景、品味乡土美食、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和休闲乡村,发展了一批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业态。
重点开发建设西安都市休闲农业圈 鼓励用众筹等模式投资休闲农业
发布会上,杨效宏还介绍了陕西省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省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及工作重点,并和省发展一村一品指导中心主任罗创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杨效宏表示,省农业厅将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强化规范管理,优化发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务,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着力打造陕北黄土风情休闲农业区、关中平原民俗休闲农业区、陕南山水风光休闲农业区三大发展板块,构筑沿黄河、渭河、汉江、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争取到2020年,全省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基本格局。休闲农业年创造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1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休闲农业集聚区的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
省发展一村一品指导中心主任罗创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今后陕西省将从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扶持休闲农业发展,鼓励支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主体发展休闲农业,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众筹、“互联网+”等模式投资休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及“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