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聚焦“一圈一带”媒体采访团从“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济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加快建设南承沪宁、北联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上游的枢纽型城市群。
关键词一:发展规划一体化
共谋划、共建设、共分享、共繁荣
区域规划体系方面,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市场开拓、环境治理、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项。健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重点城镇职能、规模和空间布局,确定保障发展用地重点,引导城镇发展、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相协调。
协调发展机制方面,深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原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的对接。加快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协商机制、共建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和优势互补的产业融合机制。推动各市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总体战略,科学合理确定本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
规划推进落实方面,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力,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和阶段性任务,落实各市政府和有关单位责任,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围绕建设项目、区域交通、水系建设、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加快启动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区域,破除行政壁垒,推动经济协作区率先突破。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关键词二:基础设施一体化
提高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
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强化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筑“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区域内高等级公路建设,适时开展京沪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积极推进跨黄河通道建设,系统改扩建国省道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和通达能力。增加进出济南市的公路通道,加强高速公路的分流管理,规划建设区域城际公共交通网。完善机场配套设施,优化干支航线网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稳步推进济南飞行管制区低空空域管理配套改革。加快区域港口建设和扩能,完善集疏运体系。
一体化信息网络方面,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周边6市为重要节点的高速互联网络。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无线城市”。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建立完善基础性、应用型和公共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和整合运用。建设区域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城共用,推动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支持济南国际邮件经转局升级为互换局。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从严控制新上一般性火电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大型燃煤和热电联产机组,支持钢铁、水泥等行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发电。加快发展新能源,重点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在适宜地区加快风电开发步伐,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区。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形成以济南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为重要支撑、以500千伏双回路大环网为区域主网架的配电网络。稳定石油生产,搞好黄河北煤田开发前期研究,继续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增加油气供给能力。
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及配套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统筹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和马颊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协调增加济南市长江水调引量,加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保障省会供水和小清河补源需求。继续实施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要河道、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规划建设一批平原水库,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高调蓄供水和水灾害防御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关键词三:要素市场一体化
形成区域共同市场
金融市场方面,进一步加快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高融资和结算功能,推动金融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标准,逐步实现同城化。同时,发展和引进一批区域性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跨地区直接融资业务,引导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务融资,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企业开展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支持设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强化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功能,建立济南交易副中心和省会城市群各市分部,形成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
商品市场方面,壮大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业态,加快超市、便利店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发展,继续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中心城市积极发展期货、拍卖和中远期合约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培植发展一批跨区域运作、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发挥济南海关和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提高通关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内地“无水港”。
要素市场方面,建立以济南为中心的科研与技术开发交易网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周边城市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区域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人才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资格互认,打破人才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强化市场基础性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和占补平衡区域内统筹,探索土地指标有偿跨地区流转机制。依托公共财政,建立区域土地合作开发机制。
关键词四:生态建设一体化
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环境同治方面,加快小清河综合治理,力争恢复防洪排涝、供水、生态、航运、旅游等功能,再造黄金水道和生态长廊。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深化燃煤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除尘、脱硫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火电、水泥行业脱硝治理,强化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协同搞好固体废物、危险废弃物处置和辐射污染防治。开展全省节能量、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建设方面,支持济南建设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强对东平湖、雪野湖、卧虎山水库、太河水库等重要水功能区的保护,加强贝壳堤岛湿地、济西湿地等保护与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干杂果经济林,实施鲁西北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造林工程,加快沿湖沿河沿路绿色屏障建设,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
资源利用方面,支持淄博、莱芜等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再生水回用,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节水技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集约用地控制标准与评价制度,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积极开展黄河滩区开发,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关键词五: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资源共享方面,充分发挥济南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作用,组建区域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间科研人员合理流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支持区域内高等院校加强联合共建、协作交流,推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图书馆、实验室互利共享。支持优质中小学跨市发展,推进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和强弱学校的对口帮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形成以济南为中心、覆盖周边城市的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培训交流制度,鼓励组建区域医疗服务集团,逐步实现同级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技术合作交流。
教育建设方面。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设置。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建设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提高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抓好就业政策衔接,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搭建区域人才培训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紧缺人才培训互动机制和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培育人才中介机构,逐步形成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人才开发机制。
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逐步提高区域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全省统筹的要求,推动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医疗、养老保险关系的正常转移接续,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和同城结算机制,统一经办管理、缴费和补助标准。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一步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制定实施区域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及财政困难市县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集中居住人口规模提高管理层级,加快推进管理规范化。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新的办学制度和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惠及面。(http://www.reportwa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