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4日上午开幕,习大大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先后三次提出节能环保相关要求。
表明“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强调“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出“我们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早在2016年6月22日,习大大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强调,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强调“要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6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工业绿色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层次和开放合作水平,共谋绿色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全球资源配置,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注重以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合作,石化化工行业加强境外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参与风电、太阳能、核能、电网等国际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其中设置了“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专门章节,统筹规划未来五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总体工作。
提出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环境官员、学者、青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绿色投资与绿色贸易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开展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环保产业走出去。树立中国铁路、电力、汽车、通信、新能源、钢铁等优质产能绿色品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升级,推动绿色产业链延伸;开展重点战略和关键项目环境评估,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编制实施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保规划。”
《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2017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旨在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要求,加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意见》表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用5-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
2017年5月1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设定了“2025年形成与沿线国家的环保合作良好格局,2030年共同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继续深化生态环保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合作水平”的具体规划目标。
《规划》确定了六大重点工作:一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沟通;二是遵守法律法规,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三是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贸易;四是加大支撑力度,推动绿色资金融通;五是开展生态环保项目和活动,促进民心相通;六是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地方优势。规划还就各领域的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作了详细部署。
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机遇: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还要重视推动我国沿线地区的生态环保工作。
《指导意见》和《规划》都设置了“发挥地方优势”专门章节,强调发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要求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各自定位,如内蒙古、云南等边境地区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江苏、福建等地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同时,要积极编制地方生态环保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在条件充分的地区建设合作示范基地、“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创新和转移基地等,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项目落地。
此外,通过统筹协调,加强沿线国家相关区域与国内相关省份对接,传播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优秀做法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