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技术与产业之间一直存在着两大难题:企业寻找有能力、有时间的专家难;掌握且希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寻找企业和资金难。这两大难题的背后,是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漳州市开展校企“双向挂职”活动,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活力,推动人才、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江春水”。
对企业来说,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和团队。在地市一级,有不少中小企业需要专家、教授等提供“高精尖缺”智力资源,但是鲜有机会与专家对接。双向挂职后,企业有了人才支撑,可以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解决企业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对高校来说,现在不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程式化、普遍化倾向,特色体现较少,制订培养方案时较少吸纳企业参与,对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清楚。“双向挂职”让教学过程、招生就业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需要强大的精细制造产业链支撑,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校企之间的融合交流,为培养产业转型期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而两者相加则远大于二。当然,方向对了,但具体实施时还有可能出现很多具体问题。倘若要让“双向挂职”的效果达到最好,双方在挂职前还需要一个认识、试用、互相了解的过程。挂职前,双方到学校、到企业看一看,事先收集问题,了解情况。这样一来,校企“双向挂职”的方向才能更加精准,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更好地调配智力和能力资源,激活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江春水”。